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时,邓华指挥四野部队没能吃掉砥平里的美军23团战斗队,是志愿军一次不小的遗憾。这个遗憾,本来有机会解决掉。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在第二阶段的进攻作战中,又有一支志愿军部队围住了美23团战斗队。有没有吃掉呢?
一、大好机会谁给的
谁围住的呢?志愿军三兵团十二军。
怎么围住了?搂草打兔子,误打误撞,逮住了这个硬核桃。
有人说这是天赐良机,的确,机会是不错。但不是天赐的,而是志愿军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来的。具体来说就是穿插分割、侧后迂回这套经典战术。
笔者看过一些资深研究者对我军穿插分割战术的评价,说基本没有成功过。如果从结果论,确实如此。
对比国内战场一旦穿插成功必然大量歼敌,朝鲜战场我们成功实施了多次迂回,但结果都不是很理想,没有任何一次大量歼敌。笔者以为,所谓大量,至少要团以上作战单位,第二次战役歼灭北极熊团也没有做到全歼,只不过打掉其团部、连毙两个团长,毙伤俘其大部,还有一部分跑掉了,算不得标准意义上的全歼。从这个层面对比看,确实不太成功。
但如果据此否定穿插战术,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朝鲜战场上敌我对比,我志愿军在通信、情报、后勤保障、空地配合、火力等绝大多数领域全面落后,唯一有优势的就是高明的战略设计和战术端的灵活出奇。如果我们不发挥战术穿插的优势,而是用火力和人力和敌人硬刚,那才是自寻死路。
具体到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十二军之所以能抓住美军23团战斗队,并且逮到了比四野部队更好的机会,就是拜战术穿插所赐。
什么更好的机会?邓华指挥四野部队打砥平里,是在敌人有备而战、有坚固工事的情况下硬吃硬打,这一贯是我军不擅长的。十二军围攻美军23团,是在敌撤退途中,这一贯是我军大量歼敌的理想场景。
我们大致了解一下这次战斗的背景。
1951年4、5月间,彭德怀指挥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来自二野的三兵团(十二、十五、六十军)加入志愿军序列,从中线发起进攻。第一阶段攻势中,三兵团预定歼灭土耳其旅的计划未达成,截断美军24、25师的计划更无从提起。
志愿军稍作休整后,彭总调整了作战计划,开启第二次攻势。这次攻势吸取教训,以打韩军为主。
由于战场位置关系,最靠近东线战场的十二军脱离三兵团指挥关系,改由东线的九兵团指挥。九兵团宋陶首长给十二军部署的任务要点如下:
1.歼敌目标定为当面韩军第5师。
2.采取多层迂回穿插。一个加强师到战线最南端(束沙里)截断敌退路,另以一部兵力近距离迂回,切断24号公路,使敌无法顺利南撤。
3.穿插束沙里,距离约70公里,时限为12小时。
4.当面敌军主要是韩5师,虽系美韩军结合部,但美军不多。(此一项后来证明系情报有误)
好巧不巧,十二军就是在各种没有预料的情况下,遇到了大好机会。
二、王近山干着急
第一阶段进攻没达成预定目标,三兵团上下都有点挂不住面子,尤其是王近山。作为二野的代表,他带着起家老部队十二军本想有所作为,却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家都想在第二阶段进攻中一雪前耻。
谁知道战役部署一下来,十二军居然划到九兵团指挥,王近山的面子再次遭受打击。不过大敌当前,面子问题暂时放一边,只要十二军打得好,哪怕是在宋时轮指挥下,这份功劳仍然是二野的。
王近山真正在意的,其实另有其忧:对十二军各师如何使用。
十二军3个师,谁强谁弱,谁善于打什么仗,王近山是最清楚的。说到这里,还有一段小风波。
十二军上朝鲜前夕,原来的3个主力师34师、35师、36师,36师调出去,把第十一军的31师调入。36师即当年六纵18旅,是王近山手下第一主力。为啥大战在即把主力调出去,川中剿匪压力真那么大吗?不至于。
王近山当时和时任十二军副军长肖永银有点小过节,因事迁怒于肖,肖当年是18旅的老旅长。王近山既没有让肖永银随队入朝,还借故把36师调出,怕两人的过节影响作战。关于王肖二位的过节,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故不展开,有意者请持续关注本号,将有专文另叙之。
肖永银气不过,直接找到老首长刘伯承请战,经刘帅首肯,肖永银才得以入朝,但36师遗憾地留在家里。
调入的31师是陈锡联当年老三纵的主力,也不错,这是王近山准备当第一主力使用的。如果王近山来指挥,必然会让31师在当面当突击力量使用,远距离双层迂回,可以让34师或35师来干。如果那样,战斗结果可能会好看一些。
事后诸葛亮之推想不多说,且看战斗过程。
十二军展开后,一打韩军5师,该师如彭总形容,易打难捉,被志愿军一冲便开始全线后撤。但因美军提前有准备,韩军后面二线阵地有相当数量的美军做纵深防御,十二军并未如愿切断敌之退路。
31师向前迅猛穿插过程中,与美军各部相继遭遇,由于事前得到的情报是只有韩军没有美军,31师没有充分的战斗准备,在途中遭到一定伤亡。
规定的12小时穿插70公里根本没有给遭遇战留时间,31师虽然奋力冲杀,突破美军拦阻,最后仍未按九兵团之命令到达束沙里,没有扎住口袋。
35师负责进攻加里山,此山海拔最高1050.7米,周围多绝壁,地形十分陡峭,在昭阳江和24号公路之间,拿下此山便可切断24号公路,实现双层迂回的第一层。此地由美军第2师38团的两个营据守。
35师师长是李德生,他回忆,当时十二军给35师配属了3个炮兵营,要说火力还行。但因情报不准,35师认为打韩军不需要多强的火力,3个炮营只到了1个就开始强攻,而且炮打得有点随意,20分钟就打光了所有炮弹,对美军防守工事毁伤效果很有限。步兵展开进攻后招致美军猛烈反击,伤亡很大。
李德生指挥3个团从各个方向进攻,这时十二军多年积累的战斗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 103、105团虽然伤亡较大,仍能组织起犀利的进攻。103团1营6连从峭壁上隐蔽接近,攻上1050高地,美军炮火封锁固然厉害,一旦在近距离肉搏立即被志愿军击败。
十二军35师终于拿下加里山,切断了24号公路。但不幸的是副师长蔡启荣、103团团长和参谋长都牺牲了,伤亡者估计不下千人。战斗目标刚达成一半,103团和105团两个团基本失去战斗力。
三、曾绍山遇到大好机会
35师切断24号公路,扼住了自隐里敌军的退路。与此同时,十二军第二梯队34师也打到自隐里附近,对该处敌军形成三面包围态势。
十二军军长曾绍山查明当面之敌正是砥平里那股23团战斗队,此时该敌得知加里山阵地被突破,正准备撤退。运动中歼敌,我军太会了,这可比邓华在砥平里攻坚条件好多了。
但难度也挺大。曾绍山手中虽有34、35两个师,但35师强攻加里山战斗力大减,只有34师两个团战斗力完整。以两个团打敌3个营(美军2个营和法军1个营),兵力不够用。
曾绍山立即向兵团打电报,请求31师停止南进迂回,掉头回来参与围攻美23团战斗队。
宋时轮回电,远距离迂回事关战役大局,不可轻易更改。但毕竟十二军不是自家部队,宋时轮命令,可将31师100团留下助战,余者继续南下。但由于十二军军部没有直接与100团建立通信,运动中无线电通讯太难了,这是志愿军的老毛病了,装备也不行,通信兵能力也一般。
军指挥所向100团发电没成功,该团依旧随31师南下作战。
那怎么办,打还是不打?曾绍山没有任何犹豫,必须打。34师两个团主攻,35师在南边堵截。
美军23团和法国营以坦克开路,并向第十军求救。
美军和法军表现出令志愿军叹为观止的战斗素养,他们并不像国民党军一样,一旦被包围就慌乱不堪,而是有组织有章法地退却,先是飞机对两侧高地上的志愿军阵地扫射压制,继以远程重炮进行火力覆盖。待大量杀伤志愿军后,美法军以12辆坦克为先导,以200多辆汽车搭载步兵和各种物资紧随其后。
十二军虽然始终控制着公路两侧高地,但终因兵力不足,且火力太弱,没有挡住其大队人马。
美法军冲出十二军包围之后,又遭到181师的截击。
181师当时配属十二军作战,在35军之南截击了担任掩护的法国营。法国营斗志相当顽强,全营都不戴头盔,缠着红头巾,敢和志愿军近战甚至拼刺刀。181师兵力虽较充足,但一个团打法军一个营并不占便宜,法国营在优势火力掩护下大部逃走。
此战过程比较短,十二军打了6个小时,181师打了1个小时。但都未能实现全歼美23团战斗队的目标。
自隐里之战,我军宣称缴获、击毁坦克12辆,汽车200余辆,汽车只开出少量,其余都烧毁。俘敌约200人,打死打伤者不详。
据美方资料《ebb and flow November 1950-1951 July》记录,美法军共阵亡72人,受伤158人,失踪190人。
美方所谓的失踪,大致与我方记录的俘虏人数相同。阵亡和受伤只有230人,似不可信。
美方记录,对志愿军十二军34师、35师和181师造成高达3650人的伤亡,其中阵亡者2228人,受伤者1400人,被俘22人。
总损失对比,美军约430人,志愿军约3650人,比例畸高,令人难以置信,真实数字有待方家赐教。
如果此战部署得法、反应及时,31师没有南下而是全力投入自隐里之战,我军以八、九个步兵团围攻处于运动中的美军23团战斗队,战果肯定不止400多人,组织的好的话,打掉这个老仇人也不是奢望。
最后再对穿插迂回战术作一讨论。
31师执行远距离穿插,在十二军检讨报告中甚不以为然。
马平《1007天的战争》注引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司令部编写之《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我军战斗经过与检讨》原文:
在敌人采取宽广纵深防御时,战术上的迂回穿插十分必要而且可能,也只有如此才能歼敌。但对于美军的情况下是否可能则是值得商榷的。如此次美军固守伪军退缩,继之美军增援,而穿插部队要经过连续突破向纵深攻击,待到达指定地已因突击力量损耗,弹尽粮绝就会延误战机。
笔者没见过原始资料,只能借用马平教授的研究成果。君子不掠人之美,故明白标注,希读者朋友们察之。
就从这段史料来看,十二军对九兵团这一远距离战术穿插颇有微词,好好一个主力31师,在穿插过程中自废武功,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但笔者仍然认为,战术穿插的意义不容低估。
十二军的穿插分为两部队,31师的远距离穿插不太合理,但34、35师和181师的侧后截断非常有效果,在兵力并不足以围歼自隐里、加里山一带的美军斑马特遣队的情况下,其迅猛而巧妙的走位,使美军产生严重误判,同出上文美方史料记载,在加里山防守的一个荷兰营只因战线被志愿军打开缺口,该营即放弃死守而撤退。
美军23团主力最早并不在自隐里,而是在后方做第十军的预备队,前方开战后不断求救,阿尔蒙德大概觉得前线兵力不足,才把23团的另一个营调上去,从而再一次制造了23团战斗队被志愿军围困的情况。
若是志愿军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进攻,怎么会引起美军调动兵力呢?制人而不制于人,不需要怀疑我军创造的高明战法,真正要反思的是我们落后的军事体系。
这大概就是东大火力不足恐惧症的由来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