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我党我军的一位高级领导干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可是西路军失败后,他也几乎匿迹了……...
陈昌浩,湖北武汉人,1930年入党。他在红军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三驾马车”之一,作为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是长征时期最大一支红军主力部队的主要领导人,与徐帅联辔征战6年。
然而,他一生的荣辱也和西路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1936年10月,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会师后,与徐帅奉中央军委命令,率红四方面军的5军、9军、30军约21800余人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11月上旬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过河部队称西路军,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总政委,同徐帅指挥过河部队与盘踞甘青两省的国民党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浴血奋战。
在奋战过程中,因形势和任务多变,西进东返,东返西进,几进几返,在河西地区滞留时间较长,而陈昌浩又坚决执行中央命令不敢改变西路军的前进方向,使西路军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加之当地群众基础薄弱,环境艰苦,条件恶劣,弹粮无继等多种原因而导致失败。
其实,当时如果采取果断行动,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都能够脱离危险:
西进,迅速穿越河西走廊,可以到新疆地区去接受苏联援助的大批优良装备,在西部建立起强大的西方军;东进,也可以与红军主力实现会师。
果真如此的话,革命形势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而后来的八路军也决不止只有3个师。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这句古话,恰是对徐、陈回归经过的真实写照,徐帅曾这样说过:“部队都垮了,孤家寡人回陕北去干什么?”可他还是艰辛曲折地辗转回到了陕北。
可是,陈昌浩扬言“要和中央斗争去”,结果还是走了一程弯路。就在他悔之莫及痛不可忍之时,卢沟桥打响了枪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他一别10年又第一次公开在汉口街头露面。在和母亲吴氏、结发之妻刘秀珍及两个儿子短暂的团聚之后,只身一人奔赴西北,再由西安北上,于8月中旬经珞川回到延安。
1937年9月,回到延安的陈昌浩向党中央汇报西路军失败的情况,并先后两次写了《关于西路军失败的报告》,主动承担了酉路军失败的全部责任。
他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品格是令人称道的,但是西路军的失败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由于心情不好,加之劳累过度,他的胃病日益严重,经常复发,1939年8月,党中央批准他赴苏联治病。
到苏联后,他先在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后到共产国际疗养院疗养。
1941年6月,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被苏方疏散到一个叫“科坎加”的小镇,在一个釆石场边疗养边劳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开祖国多年的他,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他时刻想念祖国。多次向党中央写信请求回国,参加国内革命和祖国建设。
1952年6月,党中央批准他回国,并安排他到中央马列学院任副教育长。1953年又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在此期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工作,想在有生之年多为党和国家做些贡献。
尽管他始终小心翼翼,但还是没能逃脱厄运,1967年,陈昌浩服安眠药自尽。1980为其重新恢复名誉。
陈昌浩有一子陈祖涛,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陈祖涛在8岁之前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从未见过父亲。一直到1937年,陈祖涛才见到父亲,那时西路军失败以后,陈昌浩回到武汉。
与父亲的第一次见面,陈祖涛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但父亲的归来却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和其他领袖后代一起去苏联深造,1951年从苏联一技术学院机械系毕业,回到祖国。因为他是学机械的,对汽车感兴趣,又作为一汽代表回到苏联学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成为中苏汽车业界联系的桥梁,并在中国汽车业的初创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如今已经是93岁的高龄,身体硬朗。
他的一生,始终和新中国的汽车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愧于“中国工业汽车元老”的称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