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毓肥

「我们需要减少产能,适应新的现实。」

大众品牌 CEO 托舍费尔在当地时间 23 日接受《周日世界报》采访时如此说道。

根据外媒的最新报道,大众集团与德国工会 IG Metall 的谈判并不顺利:大众管理层质疑工会提出的减少工时和放弃奖金等提议。

至少从目前来看,对于这场降本行动,大众态度坚决,甚至觉得之前的 2035 降本目标太慢,希望在未来 3-4 年内完成。

与此同时,不仅是大众,博世、采埃孚、福特、米其林等企业,都宣布了在欧洲、尤其是在德国的裁员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裁员人数可能高达 5 万

德国汽车工业,来到了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

40亿欧元必须省下来

大众计划削减 40 亿欧元的支出。

开源节流 40 亿欧元,必须通过关闭工厂、裁员以及新提出的降薪来实现,他还提到,大众在德国的人力成本是欧洲同行及其在南欧、东欧工厂的两倍,无论是托舍费尔,还是大众其他高管,都态度坚决。

这 40 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为 304.69 亿元,即便是 2023 年理想 97.68 亿元、蔚来 128.85 亿元、小鹏 65.6 亿元的销售及行政费用加起来,也只有 292.13 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具体的数字,是关闭三家工厂、大众汽车公司工人降薪 10%,以及至少减少 1 万个工作岗位。

大众汽车工业中心负责人 Stefan Bratzel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 万个工作岗位的存在必要性遭到质疑,如果不能尽快大幅削减工作岗位,「5 年后将有更多的工作岗位被削减」。

若按截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的数据来看,若大众真要裁掉 3 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几近裁走了理想(31,591 人)、蔚来所有员工(32,820 人),或者两个小鹏公司的员工(13,550 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托舍费尔如此形容大众降本措施的必要性:「最终,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减少产能过剩和成本。我们不能只是贴上创可贴,然后一直拖着它走。那以后会以一种严重的方式反噬我们。

甚至在他看来,大众的重组计划若以 2035 年为目标,会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最佳的调整时间应在 3-4 年内完成。

预告罢工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 IG Metall 一直试图与大众谈判,希望通过减少工时和放弃奖金等措施节省 15 亿欧元,但上周四的谈判再次无疾而终。

于是该工会谈判代表 Thorsten Gröger 表示,在 12 月 9 日再次开启谈判前,他支持大众员工在 12 月 1 日起进行大规模罢工,他指责大众「现在正导致一场劳资争议的威胁,而这种争议的强度是该国很久未曾见到的」。

这将会是大众集团自 2018 年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罢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初奥迪三季度财报公布,面对营收与利润的双重下跌,以及对未来形势的预测,有报道称奥迪将裁员 15% 左右,仅在德国,就将会有 4,500 个间接就业岗位受到影响,奥迪回应了裁员消息,但并未透露具体人数。

纵使是在德国向来强势的工会,似乎也难撼动危机感满满的大众汽车。

甚至为了防止裁员和关厂,工会暗示愿意大众将德国工厂出售给其他买家,但在德国经济面临下滑困境时,似乎难找接棒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必须「适应新的现实」。

当下,这句话里的「大众」,可以代指的不仅是大众集团,还有整个德国的普罗大众。

欧洲汽车行业的寒风,不可能只吹到大众集团身上。

德国汽车供应商博世在上周五表示,有 450 名员工的工作时间将从每周 38-40 小时削减至每周 35 小时,即四天工作制,博世未来计划将这一措施推行至 1 万名员工身上

宣布降低工作时间的同时,博世还表示将裁员 5,550 人,早在 10 月份,博世就宣布因无法实现 2024 年财务目标而裁员 7,000 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为德国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也宣布将在 2028 年前在德国减少 1.1-1.4 万个岗位;福特也宣布,将集中在德国和英国两地裁员 4000 人……

据不完全统计,欧洲汽车产业近期宣布的裁员总数近 5 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尤以德国「受伤」最重。

作为德国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不仅在欧洲面临需求不达预期、能源成本上升的困境,还要在中国市场艰守阵地等考验。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汽车及其零部件占 2023 年德国出口的 17%,有至少 77 万人从事相关职业,但德国经济的问题,从不止汽车行业,汽车行业只是一个典型例子。

外媒将德国工业的困境归咎于「廉价能源和易于进入的大型出口市场的旧宏观商业模式已不再有效」,面对世界变局,德国汽车工业需要重新整队,寻找新的增长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国内关厂裁员、在中国与小鹏及上汽集团等公司合作,在美国搭桥新势力 Rivian 等举措,是德国汽车工业从内至外试图跟上变化,重获增长的努力。

积极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德国汽车工业,会迎来它的转机吗?德国这场经济下行危机的解决方案,会从汽车工业寻找突破口吗?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