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网,盛春看准了时机,设计出一款如意金箍棒折扇。
这款折扇一端的扇大骨上,用篆体雕刻了“如意金箍棒”5个字;扇大骨的两端,镶嵌着用螺钿打磨成的云纹看上去古色古香。
尽管定价超过1000元,但这款纯手工制作的苏扇产品,还是被抢购一空,消费者排队预订才能买到。
设计这款折扇的盛春,是中国制扇工艺大师,也是“盛风苏扇”品牌创始人,她设计的苏扇作品在抖音平台广受年轻粉丝欢迎。
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盛春和丈夫胡建忠创办30多年的制扇厂还面临停产,难以为继。
短短数年,盛风苏扇已经在抖音大放异彩,其间发生了什么?
成为制扇工艺大师:
不知磨平了多少把锉刀
折扇、檀香扇、绢宫扇,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的苏扇。
在古代,苏扇又被称为文人扇、怀袖雅物。直到现在,形式各异的苏扇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1971年4月,盛春出生在江苏苏州,这里也是苏扇的发源地。
盛春的外婆生在苏州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就学习琴棋书画和各种女红,她的母亲也是能歌善舞,才华横溢。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盛春从小就对传统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还学过刺绣活儿。
后来,上了机械学校后,盛春认识了她的同学,也是后来的丈夫胡建忠。毕业后,胡建忠跟着在苏州扇厂工作的堂哥做起了扇子生意,这也成为盛春与苏扇结缘的开端。
当时,苏州扇厂有不少产品都是发包到当地的家庭作坊制作的。忙的时候,盛春便替胡建忠去制作扇子的作坊验货取货。
从那时起,盛春对制扇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与其等别人交货,还不如自己来做。”
看到有些师傅来不及交货,盛春便萌发了自己学习制作苏扇的想法。
那是1995年8月,24岁的盛春拜桃花坞大街最大扇庄的少东家陶林之为师,学做各种折扇和扇面制作。
回忆起自己学艺的过程,盛春说,虽然陶师傅有自己的子女,但儿女们都不愿意做这个又苦又赚不了大钱的活儿,所以陶师傅总怕自己的手艺失传。
也是因此,陶师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给盛春,为她后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苏扇历史久远,其中的绢宫扇更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早在南宋时期,苏州人就开始制作折扇,最“年轻”的檀香扇也有数百年历史。
而制作苏扇的工艺,更是复杂无比。
方圆尺素中,苏扇融合了雕刻、染织、编结、装裱、烙画、漆艺、书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堆花等多种艺术手法。
“苏扇的制作流程涵盖了刺绣、缂丝、宋锦、雕刻等很多艺术门类的工艺,可以说是集苏式工艺之大成。”
盛春说。
因此,在苏扇制作行业内,有“一扇百工”的说法。
复杂的制作工艺,也意味着学习制作苏扇的过程充满艰辛和枯燥。
“一根竹子或一块木料从选材到成扇,要经过数十道工序,选料、削边、打磨、扇骨成形、泡水定形、修整、磨平、烫钉、烘烤定型、捆绑定型等等之后,才会变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样子。”
盛春说。
当时,很多男学徒都因为吃不了苦而打退堂鼓,但她凭借对苏扇这门艺术的执着和热爱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接近30年。
盛春已经记不清自己用钝了多少把雕刀、磨平了多少把矬刀,手上的老茧积累了一层又一层,破损的伤口结痂了一次又一次。最严重的一次,盛春在制作扇子时,不小心割伤了手指,伤口深可见骨。
“后来长出来了,这是难免的。”
她说。
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春也成为传承人之一。
实际上,她可不是普通的传承人,如今,盛春已经成为中国制扇工艺大师,她制作的团扇作品曾获得“中国文房四宝”金奖、“国艺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等奖项。
坚持古法制扇
也要不断转型创新
学习了两年多制扇技艺后,1997年10月,盛春和丈夫胡建忠创办了苏州市凌云工艺扇厂,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公司已经拥有近30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基地,产品设计开发团队及制扇技师超过80名。
胡建忠介绍,公司超过15年工龄的技工就有32人,工龄超过10年的有26人,且一直坚持古法纯手工制扇工艺。
不过,坚持古法不等于因循守旧。
实际上,过去这些年,盛春创新了多项苏扇制作技艺。目前,公司拥有外观专利69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还注册了“盛春”“盛风”“盛风·苏扇”“盛风堂”等商标。
谈到创新,盛春说,在产品设计上自己从不保守,反而乐意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
“我会尽量去贴近生活,也会大量阅读,还经常看国外的艺术品网站,会充分学习借鉴。”
靠着这股勤奋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013年,盛春成功复刻出了数把清朝宫廷藏扇。
“当时,北京故宫藏扇展上展出了一些极其珍贵的扇子,1949年以来,只在2013年展出过一次。”
胡建忠说。
而故宫的藏扇中,90%都来自苏州。
因为盛春是苏州制扇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当时,故宫方面就找到她,希望她能尝试复刻故宫藏扇。
“后来真做出来了,其中一把复刻的扇子,还成了电视剧《如懿传》中周迅用的道具。”
可以说,盛春用自己的技艺,填补了绢宫扇制扇技艺的历史空白。
后来,盛春还参与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工作。
“当时故宫启动养心殿修复工程,发现乾隆皇帝书房的家具和窗户都是红木镶嵌湘妃竹,他们要找湘妃竹,就找到了我们制扇厂。但有些工艺,比如竹子翻黄,故宫的专家也会打电话问我。”
盛春说,“其实蛮简单的。”
到了2018年,盛春和胡建忠开始了又一次转型。
那一年,凌云工艺扇厂由单一制造型企业向多元化文化创新型企业转型,从传统制造领域升级到文化创新领域。
当时,盛春出资打造了盛风苏扇艺术馆,打破传统博物馆静态展成模式,采用动静结合的展成模式,向大家展现苏扇悠久深厚的文化历史与巧夺天工的制扇技艺。
至于转型原因,胡建忠说,过去,公司延续着传统的经销模式,也就是To B模式,将制作好的苏扇发给下游的经销商。
但随着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的变化,传统的销售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弊端。
盛春以亲身经历举例说,自己20岁时才看过电影,在那之前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听苏州评弹。但现在的年轻人听评弹的少了,他们有更丰富的娱乐活动,对于消费,也更加注重体验。
因此,将传统的苏扇制作工厂和店铺打造成动静结合的艺术馆,就可以极大弥补传统经销模式的不足。
不过,转型不到两年,一场新冠疫情给胡建忠和盛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被迫开启再次转型。这一次,他们将展示苏扇制作技艺和销售产品的空间搬到了直播间。
直播间里卖苏扇:
销售占到整体的90%
疫情前,可以说,凌云工艺扇厂一直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企业,生产的苏扇也只用于批发,而非零售。
但疫情的到来,让这一模式难以为继。
“疫情期间我们遇到了空前的困难,没有一个商家要扇子,工厂面临停产。”
胡建忠说,面对困局,自己是“迫不得已下载了抖音软件”,开始学习抖音直播,组建直播团队,正式开始探索抖音电商的路子。
从开始学习,到第一个直播间开播,用了半年时间。
“我只懂扇子,不懂直播,对直播是个外行,只能从头开始学习。”
胡建忠说。
从2021年第一个直播间开播到现在,三年间,公司不仅打造出盛风堂雅扇品牌,还成功复制了22个直播间,有40名主播。主播独立直播之前,都要经过数月学习,学习苏扇制扇历史、材料、做工等内容。
与此同时,线上销售额占比已经提升到90%,传统的线下批发销售占比已经收缩到10%。可以说,从线下到线上,从批发到零售,盛风堂雅扇已经探索出一条“非遗+数字化”的新路径。
这次电商转型给胡建忠和盛春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以前,我们的客户群体普遍在40岁以上,没有20多岁的人去店里买一把扇子。”
胡建忠说。
“但在抖音上,年轻人看到了盛风堂的扇子,听了主播的讲解,他们觉得很好玩,通过这种传播,让苏扇覆盖到了20岁的年龄层。”
胡建忠介绍,根据数据统计,盛风堂的消费者平均年龄只有28岁,“男性粉丝占比90%”。
这一转变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过去,人们对苏扇的认知普遍停留在“拍照的道具”“把玩的小玩意”,没有深刻认识并认同苏扇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价值。
而通过抖音,苏扇非遗技艺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胡建忠说,大家对苏扇文化的认同与否,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花钱下单买一把扇子,因此,要做好制扇技艺的非遗传承,关键在于提高非遗文化产品与人们日常生活的交融度,提高苏扇的市场接受度。
为此,盛风堂在每一个环节都下足了功夫。
在直播团队建设上,精挑细选最适合的主播,并对主播进行长期的专业培训。打好了直播团队的基础,再周密布局直播矩阵,每天上午,开启七八个直播间,晚上则开启十几个直播间。
精心打磨产品,也必不可少。
不久前,盛风堂新开发的“如意金箍棒”折扇首播就售罄,卖出了上千件,而且不断爆单。胡建忠表示,这就是抖音的优势,不但传播了制扇非遗文化,“也让我们能够高效地了解市场需要什么”。
10月17日,盛风堂创始人盛春参加抖音电商举办的“直播间里的商家成长”活动,现场分享坚守技艺,并通过抖音电商拓展生意的故事。
盛风堂的这次成功转型,也印证着抖音电商提出的“全域兴趣电商”理念。
深耕“全域兴趣电商”两年多,抖音电商将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内容电商与商城、搜索、店铺等货架电商互联互通,在给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消费场景,满足更多元需求的同时,也为商家的生意带来新增长。
据了解,今年618活动期间,抖音电商整体动销商品数较去年同期提升50%,动销商家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35%,平均每天有超150万个产业带中小商家在平台达成交易。
万千商家、作者在平台发展新事业,盛风堂便是其中之一。
有了在抖音电商的三年摸索实践,胡建忠和盛春夫妻俩也有了更大的目标。
下一步,他们还想尝试跨境电商,把苏扇卖到海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