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溪,有这么一家老菜馆

它以“梁溪脆鳝”发源和传承名冠江南

端上桌的每一道菜,都是一段历史

它就是二泉园老菜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梁溪唯一一家原址原店

自1920年创立至今

二泉园历经沧桑终成名店

是无锡鼎鼎有名的老字号

今天,小布来聊聊二泉园老菜馆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初,惠山直街上一位朱姓厨师先后在天下第二泉旁竹炉山房、惠山寺前殿等处开设油货摊(即卤菜摊),以制作售卖祖传的脆鳝为特色。

无锡脆鳝本已有上百年历史,朱师傅精心烹制,惠山的脆鳝很快打响了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排右三为“大眼镜”

朱师傅的儿子朱秉心(小名朱泉根,外号“大眼镜”)子承父业,而且他制作的脆鳝更加出色。

1920年小有名气的朱秉心决定创业,小饭店就选在惠山山门口直街七号(今绣嶂街三号),借毗邻的“天下第二泉”之名,取名二泉园。

二泉园脆鳝脆中有酥,没牙老人也能品尝,味道咸中带甜,堪称锡城一绝。因朱秉心外号“大眼镜”,故又名“大眼镜”脆鳝,二泉园也因脆鳝闻名遐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1956年10月,在餐饮业公私合营中,二泉园和聚乐园、慧兴园、永记、洪记等五店合并,仍在二泉园原址,但面积扩展,人员增加,成立聚丰园惠山分店。

泉亭上的“二泉园”消失了。但“大眼镜”脆鳝没有消失,它被“大眼镜”带进了惠山聚丰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眼镜”脆鳝的影响逐渐扩大。上世纪70年代,无锡中国饭店推出十大名菜,为首的就是梁溪脆鳝,做法完全仿照“大眼镜”脆鳝。无锡古称梁溪,为突出地域特色,命名为梁溪脆鳝。

后来无锡市商业技工学校曾在此创立,以前店后校形式开设烹饪工艺专业,培养厨艺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学校搬迁,恢复二泉字号,更名为二泉酒家,并且由中国饭店接收,作为分店统一管理,期间与苏州昆山奥灶面馆合作,引进奥灶面,一时红火。

1981至1984年,二泉酒家连续被评为无锡市先进单位以及优秀商店,并重新列入锡城餐饮老字号和八大菜馆,二泉菜馆历经沧桑终成名店。

本世纪初,在惠山古镇的恢复建设中,二泉酒家曾被无锡文旅集团惠山古镇征用收购,一度停业。

2010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二泉园老菜馆”在惠山古镇直街七号原二泉酒家旧址重新开张,延续经营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无锡本帮美食百年坚守的典范,二泉园老菜馆的经营历史之悠久,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令人钦佩的是,这里的经营者,对美食传统的热爱与挖掘,从未停歇。

近年来,二泉园老菜馆更是大放异彩,恢复并整理出了诸如太湖熏鱼、荤汤豆腐花、桂花糖芋头、酒酿圆子、惠山桂花酒等一系列二泉园系列菜点和饮品。

悠悠百年

二泉园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与美食的传承

这里,是地道无锡菜的殿堂

每一口都是对老味道的深情致敬

一起来看看二泉园那些经典的美食

梁溪脆鳝

二泉园老菜馆的名菜,是无锡乃至江苏餐饮界兼具悠久历史和现代活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无锡出售“梁溪脆鳝”的店家甚多,但二泉园是公认的原创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里的脆鳝食之有轻快的沙沙声,嚼起来松脆、不粘牙,但也不是一脆到底,而是脆中有酥,有丰富的层次感。

二泉园烧鸡

“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二泉园烧鸡是用20多种香料和老卤烧制而成。烧鸡成品色泽自然发亮,鲜烂味美,其色、香、味、烂被称为品尝四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肥而不腻的烧鸡,油润咸香、骨肉勾连,趁热提起鸡腿,无需用力即可轻松分离,软烂入味。

老烧甘露青鱼

“摸摸鱼头,鸿运当头。摸摸鱼尾、顺风顺水。”老烧甘露青鱼不仅咪道灵,意头更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肉鲜嫩无比,用筷子夹取时,只怕自己多用一分气力,便会将其夹碎。大块醇美鲜香的鱼肉入口即化,丝丝甜味沁入其中,只需配上一碗白米饭,即可大快朵颐。

四喜面筋取驰名中外的无锡特产清水油面筋为主料,辅料有虾仁、鸡片、火腿、香菇四种,对应着“福、乐、寿、喜”,是每逢喜庆、祝寿都要点的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吃货鼻祖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记录了其做法,到了现代,无锡人的大部分宴席都必须有这一道菜,抛开味道不谈,这道美食的本身美好的寓意已经在人们心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无锡排骨

餐桌上不可多得的佳肴,选用细腻的无锡酱料焖煮,肉质紧实,酱香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软糯中蕴含着恰到好处的香甜,那滋味,仿若软烂香浓的红烧肉,却又独具一格,偏甜的口感,如同江南水乡的柔情,缓缓流淌在心间,是唯一单独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无锡名馔。

响油鳝糊本帮菜中的经典之作,因鳝糊上桌后盘中油还在辟叭作响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亮的鳝段卧在深酱色的浓汁里,伴着莹白蒜末、翠绿葱花,成了入口软糯、温柔缱绻的“糊”。在最后浇上热油的那一刻,“滋啦”的一声,仿佛是给菜注入了生命力,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