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的国度,漫漫古诗词长河中,有一个主题,是无数诗人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咏愁。在人类的数种情绪之中,发愁,相信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经验,我们普通人发愁,往往只是叹息一声,眉头紧锁,但是诗人发愁,却能够将那种微妙的情绪捕捉下来,变成诗意的句子。
古代咏愁的名句何止千万,但这些咏愁的千古名句,归纳起来,却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下面就让我们用三个典型的咏愁金句,来感受一下古诗词中愁的样子。
一、我心忧伤,惄[nì]焉如捣
这句诗,出自于《诗经·小雅·小弁》,这首诗很长,就不再全篇摘录,只摘录与之相关的上下几句,诗是这样说的:
“踧[dí]踧周道,鞫[j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chèn]如疾首。”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原本宽阔平坦的大路上,现如今早已长满了荒草荆棘。我内心不禁泛起深深地忧伤,忐忑不安,犹如舂杵不停捶捣。我和衣而卧,长长叹息,岁月如此,催人易老。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那深痛犹如患病的头脑。
这几乎算得上中国古代最早的咏愁名句了。
愁这一情绪,本来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只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情感。想要具体表达出来,可谓不容易,但是,两千多年前的这位诗人,却敏锐地用一个比喻,就将那种忐忑不安、七上八下的感觉表现了出来。
尤其是一个动词“捣”字,非常形象,开启了用实物来对比感官情绪的先河,那种精神上的痛苦感,那种犹如重锤填充在胸中的窒息感,一下子就具象化了。这句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千百年来,带给无数人共鸣,同时也被文人墨客们化用,写下了很多这种比喻愁情的句子。
比如,汉乐府诗歌中“肠中车轮转”,施肩吾“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绕肠线”,秦观“飞红万点愁如海”,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辛弃疾词“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等等,这些都是巧用动词将无形的愁比喻为有形的事物。综其本源,不外乎始终中的这句写愁的千古名句。
二、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这一联诗出自于谢朓的名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全诗如下: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反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zhī]鹊,玉绳低建章。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wèi]罗者,寥廓已高翔。”
这是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谢朓的名作,开篇便是名句,说的是,大江奔流日夜不息,诗人的内心悲伤哀愁一刻不息。
可以看到,这里也是借江水比喻愁情,其实也不脱上面“我心忧伤,惄焉如捣”的影子,但是,这里选取的意象却有很大的不同。
诗人谢朓很精明地选择了大江作为咏愁的载体,这是诗词中第一次将水与愁联系在了一起。可以看到,这一选择非常成功。诗人主旨在写离愁,但是起笔却不写离别,而是写长江奔流不息的盛况,令人想到孔夫子的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暗示了光阴荏苒,功业不成之叹。
作者由长江的无限奔腾,比喻愁情的无穷无尽,确实巧妙无比。
后来,崇拜谢朓的李白,更是写下了那个以水咏愁的千古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断水与断愁,竟然一样,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摆脱,这真是更进一步,后世以水写愁的句子,真的很难超越了。
但也有人,能够超越或者比肩,那就是李煜。
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喻愁传唱最广的句子之一,也是返璞归真的杰作,出自于李煜的名词《虞美人》,词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人用比喻写愁,往往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用水写愁,要么取水的深,要么取水的奔流不息,要么取水的广阔,而且多以夸张或拟人的手法,虽然也极好,但总有雕琢的痕迹,李煜则不同,他这一句,真是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读了这句诗,也能够瞬间感受到那种愁情。
本来,词的前面已经描绘了很多令人“愁”的因素,现在到了最后一句,却又以问句来写,直抒胸臆,仿佛所有的一切,都随着那东流的春水,奔腾而去,任凭你怎么摆脱也无法成功,一江春水的比喻,将这愁情渲染的淋漓尽致,极其普通的江水,承载了无限哀愁,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其实写愁的名句之多,是数不胜数的,但这三个却比较具有引领性,如果说前两个是开创者,那么李煜的那句便是集大成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