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江出生于河南省怀川地区,儿时家庭条件有限,早早遍尝生活之苦。当时,上学都要自己带上干粮,否则就得挨饿。有一次过河,装玉米馍的袋子落水,他在同伴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抢回一些……
书名:《氟谷之光》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作者:朱新月、魏现有
他儿时的梦想是参军报效祖国,1968年,他穿上心仪已久的军装,成为第二炮兵部队(现火箭军)的一名战士,驻扎云南大山深处。次年1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发生里氏6级地震,地动山摇,大片房屋被夷为平地。他奉命参与营救行动,徒手在残垣断壁间救出19名村民。钉子穿透了他的胶鞋,鲜血浸染了脚下的大地,也未能丝毫动摇他救人的坚定意志。当年7月1日,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当地山洪暴发,“旱鸭子”的他勇敢地冲进激流,当首长和战友得知他不会水时,惊出一身冷汗,也让大家见识了他的血性和果敢。他将部队视为一所大学校,一有时间便往阅览室跑,如饥似渴地读书看报,几年时间积累了不少文化知识。艰苦而充实的军营里,把年少青春的李世江淬炼成坚强乐观、韧性十足的男子汉,部队里数年的历练和学习,奠定了他退役后走进社会的“资本”。
1973年,他服役期满,结束军旅生涯,退役返乡后进入温县化肥厂做工人。他保持了部队服役期间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进修,他成为领导眼中的“文化人”,遂被领导安排给同事们补习语文,他也趁此机会自学完高中课程。1983年,河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招生,他以位列全县三甲的成绩,被成功录取。此后,系统的理论学习对他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他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40岁那年,他又考上了党校研究生,继续深造。
在党校学习期间,同班同学多是县处级的年轻人。有人开他玩笑说,人家老李已经40多岁,一不缺钱花,二不想当官,就是来陪我们玩玩的。李世江对他们说:“错了,我可不是来陪你们玩的,我是带着使命来的。”
李世江是带着问题走进党校大门的。“我是一名老党员,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的。《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论述,我自认为理解得还是比较到位的。资本家是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家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也是资本家了,是不是每个毛孔也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不得精神分裂症才怪哩。”李世江说,这让他寝食难安,他要从书本上找到解惑的答案。
在党校学习期间,李世江系统地学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理论,学习怎样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自己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不断学习,李世江渐渐明白,一个人利用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是能够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的。
他善于学以致用,既实干又巧干,在温县化肥厂时经常搞些创新,深得领导赏识,不久被提拔为技术科长,并被派往化工部跑项目。化工部规划司领导同样发现了他的优点,借调他半年之久,他也由此“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国家计划工作会议对中国无机氟发展方向提出要求,规划司的领导想听听他的看法,没想到他讲得头头是道,深入浅出,于是又将其请去参与制订中国无机氟发展规划。借此编写任务,他更加努力钻研,对无机氟有了深刻了解,从此与氟结缘,跨出他成就非凡事的第一步。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你一个酸柠檬时,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的穷苦孩子,李世江没有随波逐流,屈从于命运,他用劳动创造价值,以知识改变命运,成为时代的骄子,贡献社会的杰出企业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