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魏军:智愚咨询创始人,战略营销专家,产品竞争力学派开创者,百亿战略大单品策划人。
近日,魏军接受了媒体专访,深度探讨了智愚咨询创业以来的心力路程。以下为访谈内容,有删减:
问:您先介绍一下公司的基本情况?
答:智愚咨询成立于2017年,最早我们是做国内的家电行业,后来随着业务扩展,逐渐有一些案子主动找过来。现在,我们除了家电,咨询业务还包括快消,家居,餐饮,消费电子,工业物联网等等这些。
创业8年,目前智愚咨询已经帮助20多家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增长,这其中有十几家都是上市公司,里面包含3家千亿级集团,另外有5家也已经成长为细分赛道的龙头。
问:你们和行业内其他咨询公司的区别是什么?
答:相比传统的咨询公司,包括一些定位公司,我们做项目,落地性更强。这种落地性,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我们给出的策略方案偏重产品;第二,我们给出的策略同时具备内外视角。
偏重产品:比如我们看,很多咨询公司在接项目时,先问企业有多少预算可以砸广告。这大大增加了一些中小企业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投广告当然可以帮企业短时间拉起来,但很多时候广告一停就是一地鸡毛。这是因为很多咨询公司只重视品牌投放,而不重视产品。对企业来说,产品才是生存发展的真正内核,这是咨询公司和企业内在思考逻辑的不同。而我们,把产品放在了和品牌一样的高度。
内外视角:我们做项目,大部分都是在和企业深度陪跑,所以我们给出的策略,很多时候,既能站在第三方视角给出客观建议,同时还能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传统定位公司出来的人,言必称“企业内部视角如何如何”,我很反感这些。因为当你真正经历了市场一线的搏杀,你会发现,真实的竞争逻辑是混沌的。外部视角固然重要,但有时候内部视角也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你不参考内部视角,不重视企业能力和发展阶段,一味用外部视角来思考,出的方案很多时候企业是接不住的,也很容易把企业带偏。
问: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你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答:实战落地。一般来说,企业肯定是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才会找我们。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给出的药方大部分都会立竿见影。
其实这也是由我个人的工作经历决定的。我大学毕业后,作为某世界五百强的管培生,先在卖场当了一年导购,又做市场和销售等工作,后来去德国一家战略公司做高管,应该说,这些经历构成了我做战略咨询的底色:强调终端,强调高度,强调逻辑分析。高能高上去,落能落下来。
问:最满意的案例是哪个?
答:坦白讲,最近几年,我们在家电领域做了很多行业公认的现象级案例。比如可以让果蔬继续生长的容声的WILL冰箱,美菱的如手洗洗衣机,长虹的全无尘空调……现在回过头看,这些都是在企业发展的重大节点,决定企业战略性崛起的核心产品。
我做过统计,通过差异化的品类创新,经我个人策划打造的战略大单品,目前整体销售额已经超过一百亿。其实对咨询师来讲,我觉得没有最满意这一说法。你的策略输出就像是你的孩子,只要企业认真执行并拿到结果,就都是最满意的。
问:在过去服务的项目中,有没有遗憾或者不满?
答:有。很难有100%成功的咨询公司,我们也有失败的案例。经历的企业多了,你会发现,有的企业做的好一定有他好的道理,有的企业做的差,也一定有他差的道理。我们做咨询,很多时候,是站在第三方的视角给企业提意见。即使策略非常棒,最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也需要两个条件,第一,领导人采用;第二,团队彻底的执行。很多时候,你看到了问题,也提了改进策略,但企业领导有时候不一定采信,或者没有办法凝聚团队力量,就会导致项目执行效果不好。很多时候,你眼睁睁看着客户往悬崖上走,对一个有良心的咨询师来说,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
很多咨询公司会觉得客户的成功,完全是因为咨询公司的策略,其实不是的。我认为咨询公司必须要明白:任何成功都是20%策略,80%执行。案例成功了,首先是客户领导人选择的成功,因为他肯定听过很多意见,最后用了你的,所以首先这是他选择的成功;第二,执行的成功。执行跟你没有太大关系;都是企业自己做的。第三才是你的成功。没有前两个条件,一切等于0!
所以做咨询的第一心态是不争功。我给团队开会,经常讲一句话,叫“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不妄自菲薄是我们很重要,因为没有我们,企业找不到方向,会非常的迷茫,就永远走不出来。但同时我们一定不能妄自尊大,像开一家饭店一样,我们就是一个撒盐的。怎么讲?料不是你备的,菜也不是你炒的,人家客户都炒的差不多,快出锅了。你只是撒了一把盐而已,真没干啥。当然,好厨师一把盐。放多了咸,放少了淡。这就是你的价值。。
问:你认为企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答:“部门墙”和“市场思维”。这两者反应出的底层逻辑都是企业缺乏系统性。
“部门墙”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主线、彼此孤立——也就是研发,企划,市场推广,各个部门想问题做事情,各有各的一套,这样遇事就没有办法形成合力。因为大家想的不一样,所以遇到问题,就会互相推诿:企划说“研发没技术“,市场说“企划做的产品不行“,研发说“推广能力差,没把核心功能包出来”……最后大家相持不下,闹到领导那,为了平息争论,大家一致认定是品牌不行,然后决定接下来干品牌。根据我们的观察,企业在部门墙这个维度出问题,基本都是这些套路。
“工厂思维”,具体来说就是企业想的跟消费者想的不一样。比如我们去企业,经常听负责人说:谁谁家那破产品我们买回来做测试、哪哪都不行,但消费者就是认。我们的产品用料扎实做工好,但销量怎么也起不来。大家发现没有,企业的这种抱怨底层逻辑是:因为我的产品好,所以就应该卖的好。因为他的产品不行,所以就不应该比我卖的好。
消费者的逻辑是什么?它卖的好,一定是它产品好。你卖的不好,一定是你产品不好。所以这里面,一个是“理性思维“,一个是”感性思维“。这两种思维从根源上天然相反。如果企业执念于工厂的所谓专业视角,而忽略了消费者认知,那么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消费者一定不要。因为你对一件事越了解,那么你离这件事的真相认识就会越偏离——这是知识的诅咒,这是当局者迷。
问:我们理解的战略咨询都很高大上,请您从专业的角度,来跟我们分析下战略咨询这个工作。
答:我想从三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个角度:我认为“战略咨询”,首先是要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发展的核心路线、整体方向。同时基于企业的实际经营,把这些路线和方向进行系统落地。
我们一直讲企业战略是一套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就要求我们思考的全局性。遇到问题,要从品牌,产品,推广,用户,竞争这五大维度,打通企业的内外端,找到企业问题从而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你品牌不行,又没有推广费用,那就需要在产品上发力;你的产品和推广行,但业绩不行,那大概率是品牌不行,那我就要动你的品牌;你的品牌和产品行,我就要改善你的推广。如果你的品牌、产品、推广都不行,这就是个很大的手术了,这个问题就有点复杂。
所以,行业里面经常说的定位理论也好、品牌形象也好、超级符号也好,这些都是我们做项目时的术。我们的道,无限趋同于企业本身。更多的是发现企业的问题,打通他的堵点,用它本身的能量让资源转起来。
第二个角度:关于“战略咨询”,我们给客户的交付原则是“先胜而后求战”。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告诉客户,通过对市场竞争的沙盘推演,用我这套方案能保证你赢;第二,我要清楚的告诉你,为什么用这套方案你会赢。
但是注意,同样一套方案,可能给这个人行,给另一个人就不行,甚至还会要了他的命。这是因为,即便在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的承载能力各不相同。这里面牵扯大量变量。这也是我们做战略咨询的一个独特魅力。在计算这些变量的过程中,我本身也会收获工作带来的独特快感。
第三个角度:大家听“战略咨询”这个名字,可能觉得就是坐在CBD的写字楼里,很光鲜。当然我们在取得市场成功后,在跟客户喝庆功酒的时候的确非常有成就感。这是大家看到的。
但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战略咨询其实是个体力活。因为真正有战斗力的策略,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他们一定是来自市场一线。所以为了找到这些“灵感”,平时我们团队出差,经常一走就是半个月。全年平均算下来,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跑终端。所以我经常说,战略咨询首先是体力活,其次才是脑力活。做咨询首先要把自己的手弄脏,还得卷起裤腿下田。
问:你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答:没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老项目和新客户之间被来回拉扯。遇到好项目换谁都会兴奋,但是之前积累的老客户也不能丢。因为只有把老客户服务好了,你才能脚踏实地没有后顾之忧的谈后面的发展。口碑对咨询行业来说太重要了!
所以从去年开始,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除了维护好现有的几个常年续约的核心客户外,每年固定见一些新客户,然后筛选出2-3个优质客户进行服务。那为什么是2-3个?我们做过测算,一年12个月,做出一个真正有质量的标杆案例至少要花2个月时间,所以这样算下来,一年能高质量服务的客户是有限的,贪多嚼不烂。。
一定要学会慢下来。专注眼前,你只要给客户提供了真实价值,项目自然会来找你。钱只是一个结果。
问:未来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答:帮助更多企业摆脱同质化竞争,摆脱红海市场,从而幸福企业背后千千万万个家庭。给企业做咨询这事我曾经想过,如果职业方向可以重选,我也许会去做医生。我平时经常读一些中医的书,非常有意思。可能这对我现在的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