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相对其他几个战略区而言,华北战略区大仗打得较少,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过度的整编复员致使战力受损较大

1946年1月国共达成停战协议后,晋察冀当时的兵员情况是:全区共编22.5万人,其中野战军15万人,地方军7.5万人。精简整编后,野战军由9个纵队减为4个,总计复员约10万人。从当时几个战略区看,晋察冀战略区应该是精简复员人数最多的一个战略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显然,由于对战争形势估计判断不够准确,精简复员的人数较多,特别是野战军由9个纵队减为4个,这难免不使晋察冀部队战力受到较大影响。当时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后来回忆说:“减这么多人不行,国民党没有诚意。这影响了以后的战争进程。那一段有点失误。对解放战争初期作战不利,拳头不硬”。

其二,战争初期的几仗没打好致使元气大伤

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有些战略区的仗打得都不理想。但相对来讲,晋察冀军区损失更大一些,大同、集宁、张家口等几个战役吃了不小的亏。特别是张家口的失陷,对整个战略区的军心、士气影响甚大。中央召开的“小河会议”,在对各战略区的作战成绩进行统计排名时,“晋察冀战略区位居末位”。

修复战争初期失利对军心士气影响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战争年代,打胜仗即是硬道理。这种修复需要打几个决定性的大胜仗来支撑。尽管华北战略区后来也打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翻身仗,但这两仗的规模并不大,也就是消灭敌人两三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不具备打特别大歼灭战的实力,好在通过这两个战役,晋察冀部队开始真正出现了拐点,至少在气势上扳回来不少。

其三,对手傅作义的善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中,尽管傅作义不是嫡系,但其带兵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可以说是国民党将领当中最会打仗的将领之一。傅作义成名较早,在抗日战争中对日作战时,日军对他就非常忌惮。抛开政治因素,仅从解放战争初期的几个战役上,包括大同、集宁、张家口等战役,傅作义的作战指挥还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战略战术运用,还是战场实时指挥控制,以及作战协同配合,特别是在奇袭偷袭达成战役突然性方面,给晋察冀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甚至一度让我军吃亏较大。

有了这样一个精于指挥的善战对手,大的战机往往就不太好寻找,大的仗自然也就不好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四,在战略性战役组织指挥层面略显欠缺

在初期战事不利的情况下,晋察冀战略区组建了晋察冀野战军。当然与其他战略区的野战军相比,无论是编制架构还是人数方面,这都是一个“缩微版”的野战军,人数不到10万。后来进一步整编后,虽编为三个兵团,但徐向前的华北一兵团主要应对山西方向的战事,其他两个兵团也都相对独立作战。这样一来,华北军区在组织战略性战役方面就很少。换句话说,与其他几个战略区相比,华北战略区在组织这种战略性战役的人才不多。徐向前虽有指挥较大兵团作战经验,但当时军委赋予他主要是解放山西的任务。至于华北二兵团的杨得志和三兵团的杨成武,组织中小规模的战役没多大问题,但组织指挥较大规模的战役,特别是超过一次歼敌5万人以上的战役,这种实践很少。这也是华北战略区在解放战争中打大仗较少的另一个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