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宏大画卷中,省会城市的定位犹如一颗颗关键棋子,其布局与调整正逐步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近期,国家层面集中批复了近20座城市的2035总体规划,这其中涵盖了众多省会城市,省会城市的定位调整引发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省会城市定位分级:中心城市体系的新架构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渐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细致的“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分级体系。目前已批复城市中,仅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获得“国”字号中心城市称号,其中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脱颖而出。其余城市多着眼于地区中心城市,定位依据各有不同,有的基于大区划分,有的从城市群考量,还有的着眼于区域战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兰州获批“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副省级城市成都地位相当,为西部其他省会城市树立了可能的获批标杆。南京、杭州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宁升格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则定位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均体现了省会城市在地区辐射力和战略重要性方面的考量。

然而,部分省会城市定位独具特色。济南聚焦“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依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沈阳定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凸显东北亚地缘重要性;南昌则立足“长江中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与武汉、长沙协同发展。海口则是个例外,未获得任何中心城市定位,尽管拥有自贸港政策,但受限于自身经济、人口和产业体量,辐射范围有限,城市能级有待提升。

未来,地区中心城市有望遍地开花,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将愈发稀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交通枢纽能级:省会城市的交通战略地位

交通枢纽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其能级体现了城市在交通网络中的重要性。在已获批城市中,交通枢纽分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交通枢纽及口岸枢纽等层次。

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杭州、南京、青岛、沈阳、大连、海口等城市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而济南、宁波、南昌、南宁、呼和浩特、兰州则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定位并非新规划独有,而是依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及十四五交通规划而来。我国计划打造20个左右国际性、80个左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国际性枢纽侧重于全球互联互通与辐射能级,全国性枢纽重点服务区域战略与协调发展。城市在全国及国际交通网络中的位置、综合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及国家战略倾斜等因素决定其交通枢纽级别。例如海口因自贸港战略加持,与昆明、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城市一同成为国际性枢纽。交通枢纽级别影响着城市航线分配、高铁站场建设等,苏州在这方面已有所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省会城市定位提升:新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城市发展格局的演变,省会城市定位发生诸多变化。从两次总体规划对比来看,部分省会城市定位实现升格或获得特殊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国”字头及特色定位城市

广州获得“全国性门户”超高定位,与北上并肩;杭州凭借强大数字经济产业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成都在中心城市层级与兰州相当,但被赋予西部经济、科技、对外交往等综合功能;沈阳定位“东北亚重要的中心城市”,影响范围拓展至东北亚。

(二)传统“弱省会”的崛起

海口虽未获地区中心城市定位,但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滨海旅游目的地,且自贸港建设推动其发展;南宁升格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并成为“面向东盟开放门户”,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加深及泛亚铁路建设,南宁有望成为国际枢纽。

(三)交通枢纽能级升级

南京、杭州、沈阳、青岛、海口从全国性交通枢纽晋升为国际性交通枢纽,这得益于交通格局变化和地缘局势调整,交通能级提升对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如南京高铁通达性增强,跨城地铁延伸,积极筹备第二机场。

需要强调的是,规划为城市发展指引方向,但城市自身努力同样不可或缺,省会城市在新定位下需积极进取,书写发展新篇章。

*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