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肺癌直播间》从2017年至今已走过7年时光,项目通过网络平台连接全国各地专家,传递肺癌学术前沿、指导肺癌临床实践,为全国各级专家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了国内肺癌领域的规范化发展。2022年起,《肺癌直播间》再次升级,每期内容邀请肺癌领域大咖和青年医生,聚焦、解读重磅肺癌研究相关新进展。2024年12月12日,《肺癌直播间》诚邀多位国内肺癌领军人物组成豪华主席团,共赴佳7,一起回顾2024年肺癌领域的研究成果。

开场致辞

会议伊始,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周彩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的储天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董晓荣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哲海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燕教授组成的专家主席团为会议做开场致辞。主席团专家们在致辞中表示,肺癌直播间已进入第七个年头,诸位专家通过这个平台,在线上聚集,在空中传递肺癌诊疗的最新理念,供大家学习交流,让大家收获颇丰。近年来,肺癌领域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丰富的研究成果不仅改变了肺癌临床实践,也为肺癌患者带来了令人欣慰的生存获益。此次会议聚焦2024年肺癌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的重要进展,一起探讨目前未解决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ession 1 洞察新向 肺常观点

通过文献计量学工具等方法进行2024肺癌热词分析发现,治疗探索、疗效/预后预测仍是肺癌领域的2个热点研究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董晓荣教授主持下,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周斐教授以《盘点2024,描绘肺癌治疗模式新蓝图》为题,带领大家回顾了2024年NSCLC研究领域在“治疗模式探索”、“疗效/预后预测”这2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

新兴方案探索时代下,免疫治疗从晚期至围手术期战线逐步前移,现已成为围手术期重要治疗手段。今年,多项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研究更新了相关数据,结果进一步证实免疫“三明治”治疗模式能为可切除NSCL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例如,LCMC3研究更新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3年,阿替利珠单抗免疫新辅助治疗后继续免疫辅助治疗可进一步改善DFS。与此同时,从AEGEAN 研究、CheckMate 77T 研究更新的安全性结果来看,可切除NSCLC患者接受新辅助+手术治疗后,在辅助治疗期间,免疫治疗组不良事件(AE)发生率略高于安慰剂治疗组。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未来还需要更多研究探索什么样的患者适合围术期免疫治疗,什么样的患者术后可能不需要辅助治疗等问题,以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不可切除肺癌患者,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免疫治疗介入时机等。今年公布的PACIFIC-2研究的最终结果显示,在不可切除的III期NSCLC患者中,相比单独CRT,度伐利尤单抗同步联合CRT未显著改善患者的ORR、PFS和OS。而在另一种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模式的探索中,APOLO研究显示出积极结果。该研究中,不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接受了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诱导治疗,序贯同步放化疗、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研究结果显示,ITT人群的12个月PFS率达68.4%,12个月OS率达86.8%。

在NSCLC治疗的疗效/预后预测方面,今年发表的多项研究结果提示,PD-L1表达水平、TMB评估、ctDNA-MRD等生物标志物可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2024 ASCO上汇报的IMpower010研究数据显示,PD-L1 TC≥1% 的II-IIIA期NSCLC患者中,辅助阿替利珠单抗组DFS获益转化为5年OS获益趋势,5年OS率达74.8%;而在PD-L1 TC≥50%的II-IIIA期NSCLC患者中(排除EGFR/ALK+人群),辅助阿替利珠单抗组5年OS获益趋势进一步增加,5年OS率高达8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另一项2期试验中,研究者对接受CRT后短程巩固免疫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NSCLC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tDNA可能是助力实现CRT后巩固免疫治疗时长个体化的生物标志物。此外,一项系统综述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可从不同癌症类型中提取大量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但将AI方法直接应用于临床仍受到一定限制,还需继续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验证研究来探索开发可靠的AI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随后的大咖论道环节中,在大会主席周彩存教授引领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戴朝霞教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陈理明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李亚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张瑞光教授针对“围术期免疫治疗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慷慨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洞见。

戴朝霞教授:目前围术期免疫“三明治”治疗模式的证据比较多,是首选方案。后续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如何应用生物标志物优化患者筛选、术后达到pCR的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辅助治疗以及辅助治疗最佳时长等问题。在现阶段,没有单一生物标志物可以很好的指导临床实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相信未来能有更好的模型来预测预后。

陈理明教授:从LCMC3研究可以看到,术后病理评估与ct-DNA评估相结合对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指导治疗。合并神经侵犯的患者、有气道侵犯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可以在MRD等标志物的指导下选择术后辅助治疗。对于CRT后ct-DNA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后续也建议进行免疫巩固治疗。

李亚伦教授:目前围术期最佳治疗模式还没有定论,化疗在围术期的地位也值得探讨。化疗有一定的副作用,在拟定围术期治疗方案时也需要考虑化疗对手术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术后达到pCR的患者是否需要辅助治疗,以及病理学缓解差的患者是否要继续使用原方案进行辅助治疗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未来还需要继续寻找能够动态监测、最好无创的组合模型来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

张瑞光教授:目前围术期免疫“三明治”模式和新辅助模式的研究比较多,在后续研究中需要多关注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患者的OS结果。临床需要更多不同类型患者的数据来研究更多个体化治疗方案,但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一定难度,希望未来可以在生信领域、其他领域专家的帮助下更好的进行研究及分析。

周彩存教授总结道:四位专家的讨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非常感谢诸位专家的精彩发言。

Session 2 与时俱进 学术肺点

2024年,EGFR、ALK、KRAS、ROS1突变NSCLC靶向治疗研究领域频频传来佳音,为患者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王燕教授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段建春教授以《寻根溯源,NSCLC靶向治疗新进展》为题梳理了2024年,国内外专家及研究者们在伴有以上靶点突变的NSCLC靶向治疗研究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

在EGFR阳性NSCLC靶向治疗方面,奥希替尼基于LAURA研究结果,其补充新药申请(sNDA)已在美国获得受理并获得FDA优先审评。而基于MARIPOSA-2研究结果,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用于EGFR-TKI耐药NSCLC治疗的相关适应症获FDA批准;此外,基于PAPILLON研究结果,埃万妥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带有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晚或转移性NSCLC的相关适应症也获FDA批准。

在ALK阳性NSCLC患者治疗方面,ALINA研究显示,阿来替尼辅助治疗显著改善II-IIIA期ALK+ NSCLC患者和ITT人群(IB-IIIA期患者)的DFS,肿瘤复发或转移风险降低76%,阿来替尼用于ALK+ 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新适应症获批。此外,2024 ASCO上报告的ALINA研究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结果显示,12周时,相比化疗辅助的患者,阿来替尼辅助的患者多个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举办的2024 ESMO ASIA上也报告了3期ALESIA试验≥7年随访的结果。最新数据显示,相比克唑替尼组,阿来替尼组继续展现出OS获益趋势,阿来替尼组7年OS率达56.0%,而克唑替尼组的7年OS率为49.6%(分层HR=0.72,95%CI: 0.46-1.14)。阿来替尼长期治疗的耐受性良好。

在KRAS G12C突变NSCLC患者治疗方面,2024年,KRAS G12C抑制剂氟泽雷塞、格索雷塞先后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分别成为国内首个、第二款获批上市的KRAS G12C抑制剂。在伴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ROS1突变NSCLC治疗方面,2024 ESMO报告了三项I/II期试验汇总分析的新数据:恩曲替尼在全球ROS1阳性NSCLC患者中展示出良好的整体疗效和颅内获益。

其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的储天晴教授主持下,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的吴芳教授以《百花齐放,晚期肺癌免疫疗法多元探索》为题,为大家盘点了2024年,免疫疗法在晚期NSCLC治疗中的探索与成果。整体上,免疫单药及免疫联合模式已覆盖晚期鳞状/非鳞状NSCLC的一线治疗;此外,多种肺癌创新疗法(双免、双特异性抗体、ADC+免疫治疗等)正在探索中,且部分研究(例如周彩存教授在2024 WCLC汇报的HARMONi-2研究)已取得阳性结果。

对于PS 2分NSCLC人群,基于IPSOS研究结果,2024年CSCO指南首次推荐阿替利珠单抗用于该人群的一线治疗。而IMpower130 和 IMpower132研究的事后综合分析显示,阿替利珠单抗+化疗一线治疗的晚期非鳞状NSCLC患者中,≥75岁亚组人群较总人群的OS和PFS获益幅度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选择治疗后进展/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仍是一个难题,在未来,还需要继续探寻能进一步改善耐药患者生存获益的免疫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两位教授的精彩授课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哲海教授携手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高雯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韩晓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于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的张岩巍教授展开热烈讨论,并就“新型药物/治疗模式用于NSCLC治疗”、“可切除EGFR/ALK+ NSCLC患者的治疗”相关话题分享个人思考与见解。

王哲海教授:两位专家的报告传递了很多前沿资讯,希望大家能继续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高雯教授:现在已有证据证实,在合并症多、体能状态差的老年患者中,选择免疫单药治疗的效果比单药化疗好。ALINA研究已证实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为IB-IIIA期ALK+ NSCLC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后续需要继续探索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否为有高危因素的IA期患者带来获益。此外,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否为其他驱动基因突变NSCLC患者带来获益也需要研究验证。

韩晓教授:既往指南对老年患者的定义是≥60岁的患者,而最新NCCN指南将其定义为≥65岁的患者。临床为老年患者,尤其是≥75岁的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患者合并症、脏器储备功能等情况,在提高疗效的同时确保用药安全性。对于驱动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新辅助靶向治疗是未来探索的方向之一。

于慧教授:老年NSCLC患者在临床常见。PD-L1阳性的,心肺功能好且ECOG评分结果好的老年患者也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在III期EGFR/ALK+的NSCLC患者中,未来需要探索新辅助靶向治疗能否带来手术机会。

张岩巍教授:IPSOS研究显示,在ECOG 2分的患者中,免疫单药比单药化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研究分析在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中,什么样的患者(例如心功能差、肺功能差等等)更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王哲海教授总结提到,在这次2024肺癌治疗模式盘点活动中,诸位教授针对不同的讲题分享了深刻的见解,更好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合作以及临床实践。

审校:Babel

排版:Yia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