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中国经济的出路,无非是一外一内。

这就是所谓的内循环市场和外循环市场,这种划分可以是中国独特的,说明我们自己已经有了修昔底德的情结,但是,谁又能说,大国冲突不具有必然性?

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系统,既然要以内循环为主导,那就要看中国的需求市场到底有多大?

定义需求最重要的是消费,消费又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预期,于是,所有的专家都在谈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结果全是空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得2023年底,一些地方的办公室发文,要求企业提高工资水平7.6%;这显然不实际,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边际,都在降工资,国企与事业单位也在降低福利国;2025年,随着特朗普加征关税的节拍,会有一些企业倒下,提高第一次分配的可能性不大了。

专家又开始谈社会保障系统,的确,中国的社会保障系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财政要有钱。先要定位一个角度,钱多多补,钱少少补,不谈多少,只谈分配的平衡;北欧国家福利水平高,不仅仅因为人均GDP排名高,更重要的是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高;中国的占比又是什么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上海财政大学刘元春的数据,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为3%左右,而北欧高达30%,差了10倍。所以,提升消费是不用刺激的,只要将社会保障支出的占比,提升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解决了全民共享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消费自然就上来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占比为什么偏低?

要说财政的钱,主要是来自税收,中国属于高税制国家,税没少收,理论上收支应该能平衡;财政收入还有一块巨大的额外税,这就是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占了房子销售组价中的60%,这个巨大的额外税,相当于各地方财政总收入的50%,有了这个大馅饼,全国各地方财政却集体入不敷出,要融资才能维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要问了,有税收、土地出让金、融资的支撑,财政为什么还是缺钱?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行政性管理开支偏高了,

这样一说,问题就清楚了,中国的问题上产出追不上支出,中国经济要想突围,先从精兵简政开始吧,让更多的钱流到居民手中,建立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系统,居民没有了医疗、教育、养老的后顾之忧,还担心消费潜力释放不出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