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丨ZL·B
“士,事也。”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以百年绝学,致力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但人生多艰,没人能次次渡人。
历经坎坷,但她依旧以己渡人,大爱世间。
回看叶嘉莹女士的一生,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代士人的执着,更是中国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
名门世家之后
出身显赫门第,自幼便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期许。
只是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却也注定了她人生的坎坷和“孤独”。
叶嘉莹3岁(中)
上世纪二十年代,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一户书香世家。
叶家,本姓叶赫那拉,在旧时也是高门显赫的大户。
民国后,因对满族姓氏进行割制,他们才舍字取“叶”为姓。
虽是生逢乱世,但家人对她的教育并不曾懈怠。
幼承庭训,自咿呀学语起,父亲便开始教授她习字诵诗。
《论语》是她读的第一本书,而这本书也为她之后的人生奠定了基调。
8岁考入笃志小学,三年后,以同等学力考入北京市立女二中。
如果不是因为抗战,叶嘉莹很可能会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没能维持太久。
抗战爆发、父亲消失、母亲忧思离世......生离死别一一经历。
那一年,她不过才17岁,刚入辅仁大学。
身处囹圄,国仇家恨的悲愤时刻萦绕着她。
于是,她立志要做一名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国古典接力下去。
在辅仁大学,她师承国学大家顾随先生,从此结下了与诗词的一生羁绊。
后随顾先生受读“唐宋诗”的六年间,她留下了无数珍贵笔记。
1945年毕业后,小小的方寸讲台成为了她传梦起步的地方。
传教授业数十载,她门下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然而,讲台上熠熠生辉的她,内里的生活却是“千疮百孔”......
步履匆匆的婚姻
有时,太善良反而会被人利用,这一点在叶嘉莹的身上得以显现。
“我先生不是我的选择。”
谈及这场婚姻,其实并非是叶嘉莹“心甘情愿”为之。
1945年,叶嘉莹和赵东荪在一场诗词研讨活动相识。
叶嘉莹在活动中的出彩表现,吸引了赵东荪的注意。
从那以后,赵东荪便不加掩饰,狂热追求,只是,叶嘉莹并不喜欢他。
于是,为了得到叶嘉莹,赵东荪甚至用起了“无赖”手段。
当时,他在南京谋得了一份国民党文职工作,便以此为“要挟”。
向叶嘉莹说:若是不答应结婚,他就不去上班。
叶嘉莹不想因自己断送他人前程,这才答应了赵东荪的求婚。
只是,这匆匆而至的决定,也注定了这段婚姻的“悲惨”。
更让她想不到的是,故土一别,竟是几十载。
1948年,叶嘉莹与赵东荪结为连理,离开了北平。
婚后不久,时局动荡下,夫妇二人辗转抵达了台湾高雄。
但她没想的是,台湾竟是另一段“梦魇”的开始。
异地他乡之苦、“白色恐怖”的笼罩、丈夫的暴力...都让她苦不堪言。
因“偏爱政治”,赵东荪被怀疑为“匪谍”投入大狱,一关三年。
而他被捕时,叶嘉莹刚刚产下长女言言不久,那时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不久后,叶嘉莹任职的女中也受到牵连,虽说最终被释放,但却丢了工作。
走投无路下,她只得带着幼女投奔亲戚,小心翼翼的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几年后,丈夫被释放出来,他们又有了二女儿言慧。
但因为长久的关押,赵东荪的性情变得暴戾易怒,稍有不顺便会大打出手。
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压的她一度喘不过气来。
但好在,博学识才的她还有诗词可以寄托情感。
而她,也在艰险过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时机。
奔赴传承之路
为了奔赴这条传承之路,叶嘉莹的一生波澜壮阔,却也让人为之生叹。
毕竟,不是谁都用勇气,面对这跌宕的人生,依旧砥砺前行。
1954年,经许世瑛、戴君仁介绍,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聘为大一“国文”教授。
并先后兼淡江大学、辅仁大学、电台的聘请,讲授诗选、词选、曲选等课程。
课业虽繁忙,但遨游在传承古典中,她也是乐在其中。
到了六十年代,叶嘉莹的事业再遇转折。
1966年,叶嘉莹受台湾大学所托,赴美传授讲学。
抵美后,她有先后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
但她的英文并不好,为了授课,她晚上熬夜查词典、白天教授课业。
就这样过了两年,到六十年代末,她继续从美赴加大那温哥华赴任传授。
在那里,叶嘉莹史无前例,被授予了“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称号。
至此,她的生活才逐趋稳定,而此时的她已经年近半百。
不过,虽身在异乡,但她始终牵挂着心底对故土的呼唤。
1970年,中国与加拿大建交,她得以有了返乡的机会。
终于在1974年获批准后,站在了阔别26年的故乡土地上。
激动的她写下了一篇长达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聊表对祖国的思念。
然而,本以为生活会从此平静,命运却再次给她一记“重击”。
1976年,趁开会的机会,她前往多伦多看望大女儿和女婿。
结果不曾想,那一面竟成了母女永别。
仅仅隔了数天,大女儿言言夫妇银车祸双双去世的噩耗,便传了过来。
丧女锥心后,叶嘉莹开始寻求还乡之路。
1978年,叶嘉莹得知中国学校需要教师,当即给教育部写了一封申请信。
表示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这一等,又是一年。
次年,获得批准的她马不停蹄回国,应李霁野邀请来到到了南开大学。
之后的几十年里,叶嘉莹一直都以诗为约,共与中国求诗若渴的年轻人们,探索古典美的殿堂。
人到晚年,叶嘉莹更是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捐赠给南开大学,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将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古典传承。
结语:
漂泊半生,历尽艰苦,叶嘉莹都始终坚定着一个目标。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句话就是对叶嘉莹一生的深刻写照。
如今,叶嘉莹“先生”已经安然离世,享年百岁。
她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但却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种无形的力量。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叶嘉莹人物经历、个人生活
每日新报——每日新报:先生百岁 千春犹待发华滋(发布时间:2023-7-19)
央视新闻——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逝世 享年100岁(发布时间:2024-11-24)
南方人物周刊——叶嘉莹:我的遗憾都已过去了(发布时间:2009-7-10)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马上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