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帝死后,郑译和刘昉等人假传圣旨,召杨坚入宫。
杨坚由此一跃成为周静帝的辅政大臣。但是这不意味着他从此权倾朝野了,因为还有不少反对他的大臣。
那么,杨坚是如何做的呢?
一、掌控朝堂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阻碍是专门负责起草诏书的御正大夫颜之仪。他看出遗诏有假,拒绝在上面签名。作为宣帝信任的大臣之一,他当然清楚宣帝根本不可能让杨坚辅政。
颜之仪不签字,诏书没有法律效力,怎么办?
杨坚
刘昉很聪明地找到太后杨丽华,寻求她的支持。无论从情理还是形势来说,杨丽华理所当然会支持父亲。因此在宣帝遗诏中,杨坚成了辅政大臣,总知内外兵马事。
另一面,忠于皇室颜之仪没有放弃,他通过宦官急召宗室亲王宇文仲入宫辅政。结果被郑译知道,他飞奔跑去告诉杨坚,他们急忙派人逮捕了宇文仲,宫内的局势终于控制下来。
控制了宫中,下一步就是控制朝堂。
中国人讲究名正言顺,所以要有一个合适的名义。
刘昉、郑译等人先是提出杨坚出任冢宰(北周的宰相,宇文护担任过这一职务),杨坚并不满意。因为宇文护死后,冢宰不但没有军权,连统辖百官都做不到。
就在争执不下之际,北齐降臣,内史上士李德林提了一个好建议。
他说不如另设一个大丞相,以此名义总揽朝政,再通过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把枪杆子抓在手中。
杨坚听完,欣然同意,于是将自己的职位改为左大丞相,汉王宇文赞(周宣帝的弟弟)做一个空头的右大丞相。
随后的朝会上,杨坚宣布了以上任命,又宣布将皇帝居住的正阳宫改作丞相府。
消息传出,一片哗然。
杨坚想做什么?篡权吗!
杨坚早就料到有人不服,于是安排老部下卢贲给他们做做"思想工作"。
卢贲的做法很简单,他先是说了句 "欲求富贵者,当随来",就让有些意志不坚定的公卿动了心。一些不想追随杨坚的大臣想走出去,结果发现殿外都是严阵以的士兵。如此软硬兼施之下,公卿百官纷纷向杨坚俯首。
二、控制宗室
独揽大权的杨坚,做的第一件事是对有功人员加官进爵。其中刘昉、郑译功劳最大。
所以他任命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大司马。对于刘、郑这群宣帝近侍,他其实很瞧不起,认为他们反复无常,没有忠义观念。但他还是屈尊与之结交,事后又予以封赏,可见成大事者能忍人所不能忍。
封赏完功臣,还有政敌需要剪除。前面提到,汉王宇文赞做了右大丞相,比杨坚的地位还高。当然了,这仅仅是名义上的,杨坚怎么可能把大权拱手让人呢?
但是宇文赞偏偏不识趣,也想掌握朝政大权。
刘昉先是招来几名美女,把宇文赞勾引得魂不守舍,又说他是做天子的材料,只要等待时机大我等一定迎立您为天子。在他的忽悠下,左拥右抱的宇文赞回府等消息去了。
宇文赞毕竟是纨绔子弟很好对付,但时任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就不是那么好解决了。因为此人不但精明强干,还手握实权,掌握着要害职位。
为了除掉这个人,雍州别驾杨雄出了大力。他是杨坚的族侄,他的侄外孙女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他举报宇文贤诽谤辅政大臣,纠结同党谋反。
杨坚当即以此为由,将宇文贤满门抄斩,然后把雍州牧的官职交给侄子杨雄。京城中的宗室力量就这样被杨坚控制。
三、五王事件
这还没算完,因为京城外还有赵、陈、越、代、滕五王。他们都是宇文泰之子,周宣帝的叔叔。宣帝即位后,致力于加强皇权,将这五个叔叔外放到地方。
该如何除去五王呢?
对付这五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召入京城一网打尽。出于谨慎,杨坚假借皇帝的名义下诏,以千金公主下嫁突厥和亲为由,召五位王爷入朝观礼。
千金公主是赵王之女,和亲也是一年前就定下的,突厥使者已经在长安等候。所以五王不疑有他,纷纷上路。
等到五王赶到长安后,他们发现杨坚独揽大权,北周的江山即将易主,当然很不甘心,于是联系上了毕王宇文贤,想挽救北周。结果没多久,杨雄告发了宇文贤。
尽管五王没有被惩处,但其中警告意味还是不言自明:你们最好规规矩矩,否则毕王就是你们的下场!
此时,尉迟迥等三位将军以 "匡扶周室"为名发动了叛乱。为了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对皇室的尊崇,他以静帝的名义下诏赐予五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尊荣。
过了几天,杨坚带着酒肉突然造访赵王府,赵王一时间不知所措,又不好拒绝,只好请进府中摆开酒席,酒宴过程中,滕王意外闯了进来。事后,杨坚以刺杀执政未遂罪,诛杀了赵王和越王。
关于这次北周版鸿门宴,《周书》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是赵王想在酒席上谋杀杨坚。《隋书》的说法却是杨坚主动找的赵王。如果前者是真相,那么被惩处的应该有滕王,但结果却是赵王和没有出现的越王遇害,说明《隋书》的记载更靠谱。
赵王和越王死了,剩下的三王也没活多久。大象二年(580年)冬,杨坚以谋反罪除掉了陈王、代王、滕王,北周皇室再无力挑战杨坚。
四、权臣羽翼
镇压了北周宗室,杨坚又对一批朝中元老和后起之秀加官进爵,借此争取人心。
李穆是西魏大将军李远的弟弟,宇文护专政时,李远被诛,李穆废为庶民。武帝亲政后,他被起用为将,跟随杨忠讨伐北齐。此后,李穆官至并州总管。
杨坚辅政后,先派亲信柳裘前往并州游说,晓之以理;接着派出他的儿子李浑前去,动之以情。李穆久经宦海,哪能不知其用心,他料定北周的王爷们不是杨坚的对手,所以让李浑带着熨斗去京城,转告"愿执威柄以熨安天下也",等于是表态支持杨坚。
于谨先后辅佐宇文泰、宇文护,对北周的建立居功至伟,因而成为八柱国之一,于氏家族的子孙遍布朝堂。这让北周的执政者忌惮不已,极力削弱于氏家族的影响力。
杨坚上台后,对于氏家族加以笼络,于氏也投桃报李,幽州总管于翼在尉迟迥之乱中坚决站在杨坚一边。隋朝建立后,于翼官至太尉。
除了拉拢元老勋贵,杨坚还任用了一批后起之秀,其中以李德林、高颎为代表。
李德林原本是北齐降臣,杨坚发现他有才干,主动与之联络。李德林见杨坚非池中物,决心追随左右。当刘昉、郑译准备推举杨坚做冢宰时,正是他的筹划,才让杨坚在权位上更进一步。
高颎
高颎曾经是独孤信的僚属,独孤信自杀后,其部属纷纷离去,唯有高颎仍与独孤氏来往。见此人精明强干,杨坚派侄子杨雄拜访。高颎当场表示愿意效忠杨公。此后,他追随杨坚,为隋朝的建立和开皇之治的出现立下汗马功劳。
在杨坚安插党羽的同时,关东针对他的反叛也在愈演愈烈。
那么,是什么人举起了叛旗,杨坚又是如何平定叛乱,建立隋朝的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