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重汽莱芜工厂,智能制造已彻底改变了过去生产制造的各项环节。
在这里,无论是柴油、天然气还是氢能源重卡,都能在同一条智能柔性化生产线上实现制造;焊装车间内,智能机器人挥舞着手臂,精准地完成每一道焊接工序;在总装车间,一共有300多道工序,靠着人机默契熟练配合,每道工序都能在5分钟内完成……
优秀的企业总能和时代共舞,在“制造业强国”与“数字中国”双重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国内汽车制造业千帆竞发,踏浪前行。
百舸争流间,中国重汽借助智能制造引领产业革新风尚,让世界看见中国商用车企“智造”崛起。
2023年,中国重汽再夺中国重卡销量、市场占有率“双第一”,出口已超过150个国家或地区,累计重卡出口超过60万辆,高端重卡出口占比超过40%。
在外界的一片惊叹声中,中国重汽笃定前行,秉持创新、绿色、智能的发展理念,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商用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之不变的,还有中国重汽科技团队的情怀与初心,这一重卡行业的精英团队,打造出享誉全球的民族工业品牌。
发力智能制造,引领行业新风尚
作为支撑制造强国发展和创新的隐形“国之重器”,重型卡车的生产制造一直是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
过去,生产制造一辆重型卡车需要按天计,单条生产线得配备数百人,如果遇上生产旺季,三班倒是常态。
智能制造风起云涌的背景下,重卡行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作为承载中国重汽发展雄心的莱芜工厂,从2020年破土动工到第一辆重卡下线仅用了280天,其核心特色即智能化。
这里,重卡生产的时间被压缩到以小时计、分钟计,单条生产线人数被控制到个位数,已成为全球最高水平的重型卡车制造基地之一。
“机器人焊接一个焊点需要3-4.5秒左右,而一个车头有3000个这样的焊点。整个车间共38道工序,从一个零件到一个车头,只需要短短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中国重汽相关负责人告诉凤凰网山东,“焊装车间两条生产线只需要5个工人来管理”。
大量的工人远离车间一线,摇身一变成为“操作员”,配合车间“智慧大脑”,极大提速生产效率——在总装车间,一共有300多道工序,靠着人机默契熟练配合,每道工序都能在5分钟内完成。
通过自主实施智能制造平台,莱芜工厂不仅提高了生产全过程协同度与管理透明度,更使整车单位生产节拍加快9%,订单交付周期缩短14%,人均生产效率提高15%。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吕涛介绍,借助智能制造,1至10月份,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制造公司生产整车8.62万辆、产值250亿元,预计全年生产量将突破11万辆,产值超300亿元,“打个比方,每辆车有7米多长,整车年产量几乎从济南排到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莱芜工厂还建设了国内首条智能柔性化生产线,这条生产线能够实现柴油、天然气、氢能源重卡同线制造,充分展示了中国重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
如今,在中国重汽各大生产车间,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自觉,围绕智能制造的种种举措、成果还在不断增多。
例如,中国重汽构建了世界一流的智能仓储物流系统,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物流准确性,这不仅助力中国重汽打开市场,更为行业树立了智能制造的新典范。
畅通万物智联,竞逐新质生产力
今年9月,在商用车界“奥斯卡”——2024德国汉诺威国际交通运输博览会(IAA)上,中国重汽携旗下全新升级的黄河氢内燃机牵引列车、汕德卡氢燃料电池牵引车、HOWO统帅纯电轻卡、搏胜皮卡等7款产品惊艳亮相。
这些产品不仅在动力系统上实现了低碳排放与高效能的完美结合,更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当前,众多企业纷纷布局前沿赛道,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重汽正是其中之一。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等特征。
有鉴于此,在具体推进中,中国重汽高度注重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成功推出了多款符合市场需求、具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重卡产品。
前文提及的汕德卡氢燃料电池牵引车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由氢燃料电池系统、电驱桥、整车控制和变速控制等一系列尖端技术加持,应用集成式两挡电驱动桥,可根据行驶工况选择自动/手动驾驶模式,满足多种运输场景的要求。
再比如,传统物流行业十分依赖“老司机”的经验,中国重汽致力于让卡车“聪明”起来,新手司机也能轻松上手,也让老司机获得一份“轻松感”。
中国重汽研发的L2级/L2+级智能驾驶技术,具备自动紧急制动、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变道辅助预警、车道居中保持等功能,为安全一路护航;应用智能驾驶底盘控制系统、智能驾驶感知系统、多源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自适应巡航功能、自动变道功能等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拥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800万像素高清摄像头等硬件加持,提升行车效率和运营经济性,降低驾驶劳动强度和交通事故概率。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中国重汽的产品线也迎来了全面升级,更智能、更高效。
以驱动桥线为例,中国重汽组建了QC小组,通过现场测试、优化改进,利用PLC编程与先进算法,结合扫码技术,实现了对桥总成铭牌的精准识别与数据读取,真正做到了“智检秒追踪,产品不漏空”。
抓好关键变量,人才“托举”未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时下,中国重汽集团聚焦“奋战四季度,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总体要求,全员牢固树立“永不懈怠、永立潮头、永争第一”的决心与信心,满弓紧弦,冲刺年度目标任务。
翻看全球成功企业的发展史,大都有这么一条轨迹,对主业极为专注,从基础起步,逐渐迈向行业前端,建立自身“护城河”后实现基业长青,与之相辅相成的是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
中国重汽正是沿着这一轨迹前行。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抑或主业精强,中国重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都凝聚着团队的奋斗心血。
深知人才对推进科技创新、掌握技术命脉的重要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近年来,中国重汽举集团之力,意在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储备丰富的科技人才队伍,“托举”起一个未来可期的中国重汽。
人才招引正是其中关键一招。“人才是第一工程,近几年我们一直坚持规模化引才,全集团每年的引才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今年整体的人才招引计划也保持千人规模”,中国重汽人力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有才华,就能在中国重汽找到发展的舞台”。
而为了让这些“千里马”能自由驰骋,中国重汽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结合发展所需,科学策划人力资源配置模型培养多技能工及全能工,让创新赋能成为公司发展的不竭动力。
尤其是,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中国重汽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让中国重汽这一民族工业品牌享誉全球。
不止科技人才,也不止智能网联,面对未来,中国重汽有着更为深远的布局——正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绿色、智能的商用车产品,引领商用车装备制造领域的新一轮变革。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氢燃料电池雪蜡车、黄河氢内燃机牵引列车、无人驾驶智能纯电重卡……重汽人忙碌的每一步,都在加速向着中国重汽的“星辰大海”进发,也迈向了“中国智造”所能触及的广袤蓝海,探索无限可能。
(凤凰网山东 刘培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