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方都在寻求退出渠道。
近期,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赴港上市之路。轩竹生物、翰思艾泰、华芢生物等生物科技公司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biotech公司维立志博也递交上市申请,显示出港股市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尚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IPO的吸引力。
与此同时,港股市场也表现出回暖迹象,在近日的港股交易中,受美参众两院最终版NDAA未纳入生物安全法案消息面影响,CRO(合同研究组织)概念股表现明显回暖,受到投资者关注。随着投融资环境逐渐好转,市场对于CXO行业的前景也更加乐观。
中国泰壹投资集团董事长瞿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近期港股市场流动性增加和机构投资者关注度提升。据统计,香港10月份后每日交易量几千亿港元,相比之前增加了几倍,市场流动性的大幅增加,机构投资者关注度稍有提高。
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9月份之后港股IPO回暖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来看一是随着二级市场股价的上涨,产生了一定的盈利效益,使得资金加强了对港股的关注;二是美联储降息推动资金从美元资产流向新兴市场,给港股带来了一定的外部资金,流动性得到改善。以上多方面因素推动港股市场的回暖,也使得最近的港股IPO变得更容易一些。
港股IPO回暖
A股上市通道的受阻,无疑成为此轮港交所备受追捧的主要促成因素。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未盈利企业IPO的事实性暂停,加之医药反腐风暴的冲击,以及上市门槛提高的传闻,劝退了一众医药企业。紧张的现金流和一级机构的退出需求,迫使部分公司将目光转向了港交所。
相关企业冲刺A股的前景仍然严峻,未来一段时期内,香港仍是承载内地未盈利企业的最重要市场。
瞿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股IPO市场节奏放缓也是近期港股IPO市场回暖的原因。由于目前A股IPO市场节奏放缓,尤其是对未盈利企业,一些难以在A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业不得不放弃科创板上市的幻想,转而考虑香港上市。此外,政策环境也不断优化,中国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最后是创新药企业的现实压力,一方面,由于融资都有上市回购期限,现在基本上到期面临回购压力,上市就可以解决回购问题;二是港股上市至少可以实现部分融资的效果,由于过去的高估值,一级市场已经非常难完成融资了。
11月24日,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免疫疗法,核心产品包括HX009等,但自成立以来未产生收入且亏损不断,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亏损额分别为2511.7万元、8462.3万元、4313.1万元。
12月3日,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银诺医药)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招股书显示,银诺医药是一家将原研人源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推进到注册审批阶段的公司。公司致力于研究及开发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创新疗法。从财务方面看,公司于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亏损分别约为3.01亿元、7.33亿元、7527.5万元。
实际上,自10月以来,还有多家生物医药公司冲击港股IPO。如10月10日递表的泽辉生物,其专注于开发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创新细胞治疗产品,尚无获准商业销售的产品,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73亿元、1.96亿元、2.37亿元。11月13日递表的派格生物,专注于慢性病创新疗法,目前也无产品销售及收入,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8月除税前亏损分别为3.06亿元、2.79亿元、2.03亿元。华芢生物也于11月22日再次冲刺港股IPO,其致力于开发蛋白质药物,尚无商业化收入,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亏损分别为8590万元、1.05亿元、1.64亿元。
挑战仍存
尽管市场回暖,但生物医药企业IPO仍面临挑战。在消费偏谨慎的当下,我们也迎来了“IPO降级”的时代。但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市场如此庞大,仅靠港交所扛起重担显然不能解决问题,一级市场需要更多退路。
研发开支过高导致连年亏损是这些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翰思艾泰最新估值超16亿元,但自成立以来,公司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免疫疗法,发现、研发及商业化用于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精准治疗的同类首创及(或)同类最佳产品,以解决全球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
瞿镕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目前对上市企业来说仍存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研发开支过高导致连年亏损。从披露情况来看,研发开支过高导致连年亏损是这些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即使上市的18A公司,也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此外企业也普遍面临盈利能力不足的问题,许多生物医药公司在技术研发上具备潜力,但都面临着盈利能力不足的困境,目前仅有少数几家可以实现正向现金流。
二级市场泡沫破灭且缺乏流动性也是共同面临的挑战,目前已经上市的65家18A公司,绝大部分都已经破发,其中,20家公司市值低于10亿港元,占比31%;10亿~30亿港元市值的21家,占比32%,估值跌幅都超过50%以上;关键是每家公司的交易量每天基本上都低于百万元,甚至只有几万港元,极其不活跃。此外,2022年后“动荡的国际环境+超预期的美联储加息+国内地产压力的快速释放”等因素叠加,给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带来了额外的风险偏好压制。
王海蛟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讲,首先还是要交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无论是BD交易还是销售,都必须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基本面的改善最终仍要落实到利润上,企业要以利润为王,尽快实现利润转正。其次,市场投资人之前大量下注生物医药企业,现在也已到了投资回报兑现期,这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港股18A医药市场在经历了探索期、狂热期后,目前已进入市场冷静期。尽管面临挑战,但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回暖的迹象为这一板块带来了新的机遇。未来,真正具有全球创新特质的企业将越来越获得投资人的青睐,而市场也将更加关注那些研发实力雄厚、有望实现产品商业化的企业。随着更多医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谋求发展,港股18A医药市场也有望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