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这是所谓的“补位说”。
补谁的位?是补国营的位,国营是中国经济的主导,是掌门人;它发展壮大了,不再需要民营经济的补位,那么,民营经济就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可以逐渐离场了。
这个说法成立吗?
理论上成立,现实中不成立。
理论上民营经济属于非国资控股企业,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说,它就如同一群不受控制的野孩子,有这样一大群野孩子,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的本质是自化,不是C力意志;这就有一个问题,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如果没有立法的保护,民营经济就不具有长期性,它的存在,就要靠政策不停地打“补丁”;五年前政策提出了民营是”自己人“的概念,《意见》出台后,又定位了一个民营经济将是下一个百年计划的“生力军”,生命周期延长了一百年;今年在修订《民营经济促进法》,这算不算有了永恒的法律保护?
不算,因为《民营经济促进法》并没有相关的条款,只要没有将私营经济写入宪法,就不具有理论意义上的长期性。
那么,民营经济真要完成了为公有经济补位的历史使命,光荣离场,对中国经济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GDP生产总量要下滑50%,不要说2025年超美了,2052年也超不了;
更大的问题是就业,国企支持了7%的就业,民企支持了85%的就业,整体民营经济自身 又有一亿二千万个体工商户,五千二百百万家企,这是一个自己养自己的庞大群体,它其实就是人民的经济,这个位谁能补?
有人说,民营滚蛋了,不还有国营。
这个假设也不成立,很多国企长年亏损,自己生存都是问题,靠什么来增加十几倍的就业;国家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想投多少投多少,想办多少厂办多少厂,如果印钞就能发展经济,那么,阿根廷将成为最富有的国家;现实中不是民营补国营的位,真实的场景是民营发展了自己,也托起了国营。
国营这些年能发展壮大,很大程度靠的就是民营,哪个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好,税收多,那个省的国营也水涨船高;反之,民营经济差的地方,国营也没脾气。因为国资的钱是以税收为锚,而中国真正的纳税大户,正是民企,占比近60%。
还有一个外贸,也是国营也补不了民营的位。
中国外贸创汇90%以上是民营经济的贡献,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营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所以需要国家补贴,才能低价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国际市场认为这属于不正当竞争,也就是说,你的低价不是因为成本低,而是一种舍本强占份额的姿态,这必然遭到西方强国的联合反制,国企的出口之路相对要窄得多,被国际上定义为“非市场化行为”,仅此一条,就难以跨越CPTPP的门槛。
中国通往全球化的道路,只能是由民营去开拓。
所以,不管政策、学者、大众怎么看民营,民营也的确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经济还真离不开民营,民营的56789已经构成了中国经济的底盘,不是民营在补国营的位,而是国营在补民营的位,或者说,是国营划出了自己的领地,限制了民营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全球都是国营在补民营的位,中国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没人能补它的位。
削弱民营,将是经济的大败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