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庆牌楼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凝聚的寄托

/ 陆昌父子的家国情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澳门,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很贫困的,居民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便是到中区新马路观看五光十色的牌楼。先是中秋,新马路上的饼家(如“英记”和“显记”)均会在店外搭建月饼广告的牌楼或彩牌,“斗大斗高斗靓”(比赛谁家更大、更高、更好看),再是9月30日晚准时亮灯的“国庆牌楼”。

陆波、陆曦兄弟在澳门出生长大,父亲陆昌是戏院画工,母亲蔡华嘉是小学教师,除陆波、陆曦两兄弟外,陆家还有3个孩子。当时澳门的经济条件不好,一般的家庭都比较困苦。

陆波刚读中学时,大约十三四岁,一日他的同班同学姚丰邀他在夜晚外出探险——他同陆波说,晚上镜湖医院有东西可看,一起去打探打探。旧的镜湖医院是三进式的庙堂建筑,隔壁就是殡仪馆,当时澳门街还未有街灯,晚上黑漆漆的,十分骇人。两个胆大的少年约好后,傍晚就趁着暮色出门了。到了镜湖医院,迈过第一进的时候,什么也没有,迈过第二进,也没什么可看的——直到两个探险的少年迈过第三进,里面豁然开朗、灯火通明——一群人在那里又画又敲,陆波见自己的父亲陆昌也在其中。陆波愣了一下,父亲也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体育”1957年,新马路邮政局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将”陆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建设”1953年,海傍

陆波闯进的是后来被称为“国庆牌楼美术组”的工作现场,该美术组承担“国庆牌楼”的设计、绘制、安装、巡逻保护和拆卸归仓等一系列工作,陆昌正是这个小组的负责人。从1951年起至1969年止,每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在小城的主干道上便会跨街建起一座座巨大的临时门面建筑,形似凯旋门,被称为“国庆牌楼”,通常以竹棚为结构,配以标语文字、图画及彩灯,展示的是新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自此,父亲每逢九月便晚晚失踪的谜底解开了——父亲见再也瞒不住陆波,便让他也加入了这个“秘密工作”组。陆波年纪小,最开始只能做最简单的活儿——画格子、起草稿、调颜料。牌楼组的成员大多是戏院美工和爱国学校的美术老师,也有他们带来的学徒工和中学生,陆波十分享受与有经验的叔叔伯伯们一起工作。

牌楼制作都是义务劳动,没有报酬,赶制牌楼期间,在戏院上班的老美工们先是朝九晚六制作牌楼,6点后便要再回去熬夜完成戏院的工作;而在爱国学校工作的美术老师,则要得到校长的允许,离校两月做牌楼美术组的工作。那些前来帮忙的年轻人被称为“小将”,和陆波一样,一般也都在课余时间参与,从画格子、放大图片、调颜料、填色开始做起。这些活计和绘制戏院海报的工作是相似的,许多“小将”后来都成了小城的戏院美工、广告设计师、美术教师。

到了9月下旬,待牌楼完成后,便被运至安装地点,电工开始在木板上钻孔、安装灯座、串好电线。紧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是10月5日葡萄牙共和国成立日。因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庆牌楼只在30日、1日、2日的夜晚亮灯,10月3日当日便要拆卸移走,一件不留。9月和10月份恰是澳门的台风季节,有时需要在台风的吹袭下迅速地在街面上完成搭建和拆卸,有时需要时刻准备好修补被台风破坏后的牌面。最严重一次是在1965年9月30日,台风吹倒了位于司打口的“万吨水压机”牌楼。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立即动手,重新将牌楼竖起来。美术组通宵达旦,重新修补绘制新牌面,电工、木工、油漆工、棚工、搬运工、泥水工全体再次动员,谁都没有睡觉,工作至早上8点钟,终于重新将牌楼竖立起来。陆昌后来还特意为此画了一幅画,回忆这个毕生难忘的通宵。

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美术组的工作程序已经日渐规范。每年由美术组负责制作的国庆牌楼共有5座,一般放置在澳门的通衢大道上:例如新马路邮局以及大丰银行旁、议事亭前地、司打口、海傍等地。除了议事亭前地上的“天安门城楼”主题永远不变外,其他4座分别宣传当年国家在各条战线上的建设:一座是关于工业建设,一座是关于农业发展,还有关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进步。祖国的建设成就,不是凭空说话——农业战线突破了亩产多少、炼钢有多少万吨、新修了什么铁路、运动员打破了什么世界纪录……每年均由美术组根据当年从内地传来的图片和宣传资料设计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国在前进(1954年,新马路邮政局旁)

陆曦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建设”(1960年,新马路大丰银号旧址旁)

“天安门”(1959年,议事亭前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陆波加入牌楼美术组的时候,陆曦年纪还小,等到陆波18岁从濠江中学毕业,他便揣着校长的介绍信去澳门日报社做起了美工。这时他的弟弟陆曦开始跟随父亲,真正参与到美术组的工作中来。小时候,陆曦对父亲的工作认识尚浅——只知道他们要在木板上画一些很大的人物。那些巨大的图像通常从一张很小的印刷品放大而来,当印刷品上已经画好了方格后,陆曦就和其他小伙伴拿着一些木棍,比照着在预备绘制的木板两端“打格”,一尺一格——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一条线就出来了。除了画格子,陆曦也做填色的工作——当其他美工用粉笔画出标语文字的边缘(双钩线)后,他便和其他人拿一个笔刷将文字填刷好。“填色”是有技术门槛的,颜料不能太稀,否则会流溢出边缘。陆曦尽量模仿其他美工教给他的手法——蘸取颜色太多的时候就拍一拍桶边,使多出的油漆落回桶内,然后才到操作的木板上去填色;蘸取颜色不足,无法完全覆盖,底色便会露出来——只有多次操作,技术纯熟后才能一次性达到既不流溢出格、同时又覆盖底色。尽管在整个牌楼制作工序中,陆曦和其他年轻学生们负责的画格子和填色,看起来是如此微不足道,但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工作,它锻炼的是一个初阶美工的责任心。

对于当时仍年少的陆曦来说,尽管有时看到父亲皱着眉头,但美术组的工作满是开心的回忆。赶制牌楼的间隙,每天下午3点3刻,所有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喝杯咖啡,吃个面包。借这个休息时间,陆昌或其他老美工们会给大家提意见——“阿曦你刚才填的字好像过界了,要处理一下……”大家围坐在一起总结上午的工作。

最开心的还是看到牌楼完成了,正式在街道上树立起来,亮了灯。国庆那天,牌楼组的年轻人会互相约好,去曾经画过的牌楼下面拍合照。1968年,陆昌带领着这群戏院美工、美术教师、爱国学校的学生——将原先的“澳门美术研究会”改组为“澳门美术协会”,开班授课、举办普及型的展览,在这些群众性的美术活动中,又发掘出一批年轻人,吸纳到牌楼美术组中。

从1970年起,国庆改为园游会的形式,不再制作跨街的牌楼,原先的“牌楼组”自然承接了园游会中的美术工作。陆曦又持续与父亲并肩工作,直到197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牌楼在上架装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族的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建设”1966年,水坑尾

每年国庆牌楼亮相的日子,街坊邻里、朋友同学、亲戚家人都要相约一大早去看,步行“打卡”集齐五座国庆牌楼。到了晚上,当牌楼亮起灯时又去再看一次。许多工会或社团单位也都喜欢在国庆牌楼前拍大合照。牌楼凝聚了澳门人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寄托。

对陆波、陆曦来说,从年少时期便参与制作这样的大型艺术项目,家庭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作为牌楼美术组的召集者、负责人,父亲陆昌既要维持好自己的小家,又要为社会做贡献。当陆昌因工作而晚归,妻子并无怨言,默默做好深夜的饭菜——兄弟俩曾想过,不只是自己这个家庭,很多家庭也是一样,筹备国庆活动的工作是不分前线和后方的。当时不止是陆家,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棚工、木工、电工、油漆工、运输工,大家都是怀着一片心向祖国的热情。

上世纪60年代的某天下午,一位到访的《澳门日报》记者为牌楼美术组拍下了一张绝无仅有的大合照。那时相机仍然是稀罕物件。恰好是在休息时间,牌楼组的成员们都在,陆昌说,不如大家坐好,一起拍张照片。

2001年12月10日,陆昌先生获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文化功绩勋章。2006年,陆昌先生去世,终年8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澳门国庆牌楼美术组新春联欢会叙餐大合照。

前排左起:黄凤文、钱龙 、张兆全、吴仕明、谭智生、陆昌、吴树伦、张耀生、关启祥、李九

中排左起:陆曦、陈伟辉、陈新、姚丰、陈国强、黄耀华、黎鹰、李正刚、潘锦玲、廖文畅、陆波

后排左起:陈耀培、龙建年、潘锦霞、梁淑芬、林美莲、蔡华嘉、梁慕 贞、卢惠冰、李展润、周钻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订阅

全年订阅288元

全年24期包邮到家

责任编辑: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