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媒彭博社发表一篇文章引发广泛关注。

该文主要聚焦两大事件:其一,法国大麦和美国玉米对华出口量大幅下降;其二,声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致国内消费者减少肉类消费和外出就餐次数。彭博社据此拟出颇具争议的标题 ——《随着粮食饥饿的消退,中国大众已不再是(西方粮商的)摇钱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要点繁多,其一指出中国各地谷仓粮食满仓,却面临所谓 “经济危机”,这使全球农民面临严峻考验,中国作为国际粮食出口贸易重要市场,如今需求长期放缓前景 “黯淡”。

受此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压力陡增,法国对华大麦出口量下滑,美国玉米对华出口艰难,澳大利亚小麦供应商也焦虑不已。

其二提到,短期内中国对进口粮食,尤其是美西方粮食的下降趋势难以改变,彭博社给出两个西方爱听的 “答案”,即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经济增长降温。

由此得出美西方粮商和粮食种植户的好日子到头的结论,过去 20 年他们因中国加入 WTO 放开粮食进口、人口基数大及经济增速快消费需求旺而获利,如今却风光不再。

文章还援引 “上海某知名分析机构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师艾薇・李” 的话,称中国人对经济和个人需求前景悲观,粮食进口商谨慎采购,这是信心崩溃标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博社认为中国消费者信心受经济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萎靡等因素影响大不如前,“消费降级” 频上热搜,中国家庭减少肉类消费和外出就餐,影响饲料和农产品加工需求。

此外,彭博社称北京采取措施保护国内农民,要求粮食贸易商减少海外粮食采购以缓解供应过剩。在因中国粮食进口放缓而焦虑的外国粮食贸易商中,美、法两国最为突出。

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本季度美国对华玉米出口锐减,法国鲁昂港大麦出货量下降近 50%,主要是对华出口份额减少,法国粮食出口协会甚至派代表团要求中方澄清。中国大豆进口量也减少,美国大豆出口受负面影响,降至近 16 年最低值。

然而,彭博社的观点存在片面性。实际上,中国进口粮食并非全面减少,只是对美西方粮食进口减少,而对俄罗斯粮食进口大幅上升。

2023 年,俄罗斯对华小麦面粉出口量增加 3.5 倍,占中国进口总量 65.7%,中俄农产品贸易额增长 33.9%,俄罗斯对华出口冷冻鱼、菜籽油等产品增长显著。俄罗斯还积极开拓中国猪肉消费市场,希望成为中国市场重要猪肉供应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西方粮商在中国生意不好做,一方面是其自身问题,另一方面中国自己的国际大粮商崛起,如中粮集团已成长为可与国际 “四大粮商” 一较高下的企业,海外资产和业务覆盖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掌握一定国际粮油市场话语权。北大荒、农垦集团、首农集团等也积极加入国际大粮商行列。

回顾袁隆平院士的话语,“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如今责任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人远离饥饿,也要让全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人民不再受饥饿、挨打、挨骂之苦。这是我们的使命,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的变化,正朝着更加积极、多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