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大家还知道吗?
不知道也没关系,事实证明这不是极个别的现象,前阵子有这样一个现象,浙江一所高校的老师,因为所负责的课程不及格率十分高被质疑题目难度。
老师列举出曾经出现在试卷中的一道错误率达到50%以上的题目,这道题目就是《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是谁。
这道题难吗?看起来并不难。
但这个行为又引起了另外一系列的讨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问题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获得答案,那么以前教学的那种死记硬背模式还有必要吗?
换言之,老师在试卷中出这样需要机械记忆的一道题目,到底合不合理呢?
(《孔雀东南飞》插画)
前两年看过一部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四集的《根脉》给我留下了蛮深的印象。
这一集中讲的是河西走廊的文脉延续,这个自古以来偏远,甚至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为什么在中国的儒学传承史上有着那么高的地位?
很多人可能都不了解的武威,有一座文庙,它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以及北京孔庙的第三大孔庙建筑群。
这其实都是因为在漫长的东汉末年、西晋、南北朝的中原动乱中,无数的儒学世家带着自家的典籍藏书到此地避乱。
国学大师陈寅恪就对河西文化说过:“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
我们今天当然不是在讨论历史的演变,但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典籍对于文化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在那些没有计算机,没有人工智能的时代,可以说很多读书人是在用自己的死记硬背来传承着千年积淀的文化。
(《河西走廊》剧照)
但科技发展到今天,就大不一样了,我们肯定不会因为这本书被带到另外一个地方而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内容,也不再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口口相传才知道一篇文章的内容。
就比如说《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吗?从试卷的正确率来看,算是。但我们都知道,只要通过网络输入这个问题,只要网速不卡,几乎一秒钟你就能够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还需要死记硬背吗?老师出这样的问题来难倒学生,真的有意义吗?
(《河西走廊》剧照)
二、从教育的目标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育专家一直在强调,教育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自主的学习习惯,而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就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的养成。
大家是不是觉得,既然目标从来都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是要锻炼大家的理解能力,那么不正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不合理性吗?
就像在这道考题中,即使知道了《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是谁,你也很难理解故事里主要想传达的爱情以及封建家庭制度下的悲剧。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
这样说,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却忽略了一个很大的前提。人工智能的最大功能从目前来看,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大家对于知识的获取,也就是说给了我们更便利的获取答案的途径。
但更为关键的是,关于问题本身,是否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呢?
如果没有类似这样的一种考题存在,很多人是不是甚至连这样的一个故事都已经淡忘了,更别提故事到底是在说什么,不把它错认成自然课的某个段落就不错了,这里的理解又要从何谈起呢?
比理解更进一步,我们来聊聊创造。
(借助多媒体上课的大学课堂)
创造的起源往往出自于好奇,也就是常说的,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提问比回答更加重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人工智能能够替代我们完成回答,但关于提问的能力,则更依赖于我们自身对于知识的储备从而产生的好奇。
从这个方面来看,人工智能可以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但你要说它能够颠覆目前的教育模式,决定老师的问题是否合理,那也未免太言过其实了。
(牛顿和苹果,创造力来源于思考和提问)
三、人工智能之下,我们需要比以前更会读书
跟这个问题相类似的还有chatGPT刚出现时的一个疑问,那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普通人的面前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于是很多人在觉得便利之余也产生了一些恐慌,人工智能如此的强大,还有什么问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读书学习才能解决的吗?
未来的发展我们或许不大清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人工智能最为强大的其实是搜索和整合的能力。
换言之,它们并不是在不断思考创造,而是在我们已经存在的知识海洋中进行检索,然后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限定的问题。
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说你对一个老外讲“上火”,他可能根本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在他们的文化体系中,只有发炎。
(上火和发炎)
想要理解这个简单问题产生的两种不同答案,这就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本身的储备了,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以创造性的思维去积累更多关于相关的周边知识能加以理解。
人工智能发展的很快,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情况,而这种发展势必会替代很多传统的机械重复的工作,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这并不是说明我们的学习就不存在意义了,相反,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从而拥有更高水平的记忆和经过大脑二创的知识。
(进步来源于创新而非机械积累)
在这样的过程中,死记硬背或许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但它可以让我们始终保持对话的能力以及产生思维碰撞的可能性。
由人工智能倒逼产生的教育模式变革或许已经迫在眉睫,但更具备学习能力的人一定是拥有更加强大也更不可替代的竞争力的,而这样的学习能力,是通过大量阅读、理解、记忆才能够获得的。
如果一味将所有主控权交给人工智能,我们的大脑最终只会变成AI的跑马场。
大家觉得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东西是否有必要呢?我们还需要读书吗?
参考资料:
视野 | 智慧教育未来走向的三种趋势.澎湃新闻.2023-02-21
人工智能时代 还要考“《孔雀东南飞》主人公是谁”吗.中国科学报.2024-08-27
都有AI了,我们还需要读书吗?36氪.2023-06-30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