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就像烹饪,火候不到,食材难熟;火候过了,便是焦炭。

想起某天,我在小区花园遇见一个特别的场景:

几个孩子正在草地上玩耍,有一个男孩,手里攥着一根树枝,对着蚂蚁窝敲敲打打,嘴里念念有词:“这个角度不对,蚂蚁出不来。”

一旁的母亲安静地坐在长椅上,眼里透着一份淡然的信任。

后来得知,这孩子在全校数理竞赛中屡获大奖。而他母亲对他的育儿观是:

让孩子自由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放养不是放任,适度的自由恰如其分

所谓“放养”,并非等同于撒手不管。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一到家便打开电视,父母任其沉迷其中,最后抱怨孩子“玩物丧志”;或者将自由误解为彻底散养,放任不管。

这种粗暴的“放手”,与真正的教育南辕北辙。

回想我小时候,父母从未逼迫我学习,却也不放任自流。

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放学回家,我用一下午搭建了一座“竹筏模型”,还从邻居那儿借来鸡蛋测试能否承重。

父母不但没有阻止,反而鼓励我改进设计。

这份自由背后藏着他们的引导与信任,而这种自由让我学会了观察与尝试,也激发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我还记得有次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母亲的态度让我至今难忘。

她并没有责怪我,而是递给我一本《发明家的故事集》,告诉我:

“读读这些人,是怎么在失败中找到路的。”

这番话让我明白,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中发现新的可能。

有一次,一个朋友提到她的孩子,因未被严格“管教”而成绩优异时,我不禁笑问:“那你平时都让他做什么?”

她答:“我们让他自己选,比如画画、做实验、拆装玩具。只在旁边提供安全保障。”

简简单单几句话,道出教育真谛:

自由成长的背后,是适度的陪伴和精心的放手。

用一句话来总结:

教育就像放风筝,手里攥着线,却让孩子的心随风飘扬;若你硬要摁住风筝不让飞,最后它可能会撞进泥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内驱力,是孩子最强的发动机

每次提到那些所谓的“学霸”,人们总觉得他们从小被压着学,才有如今的成绩。

但我观察到,真正优秀的孩子,往往是被兴趣驱动的。

邻居家的儿子便是典型。

他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却从不逼他补课。每天放学后,他就趴在阳台上,用望远镜看星星。

从最初简单的好奇,到后来逐渐钻研光学和天文,竟让他摸索出不少天文观测技巧。

上初中后,他开始研究物理和数学,以天文为主题制作的实验报告还获得了市级奖项。

他父母曾说:

“我们不过是提供了书本和仪器,其他都是他的自主选择。”

心理学家德西曾提出,自主性是激发内驱力的关键。

孩子能自由选择喜欢的领域,并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学习动力便会自然生长。

而家长一味施压,只会让孩子像被逼上跑道的运动员,失去方向。

我记得曾在网上读到一则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

一个男孩每天沉迷于研究鸟类,家长气得直跺脚,认为他不务正业。

直到某天,这个男孩捧回了一座“青少年科学家奖”,家长才明白,原来他一直在钻研鸟类迁徙的数学模型。

有趣的是,我还记得一则网络笑话:

某孩子被逼着学钢琴十年,终于考出十级证书。

结果母亲问他:“现在你是不是很爱音乐了?”

孩子冷冷一笑:“不,我爱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而非在恐惧中踟蹰

现代教育中,太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他们安排了满满的课程和规则,却剥夺了试错的机会。

殊不知,正是在不断试错中,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节奏。

有一次,我儿子把一套数学作业题做得一塌糊涂。

看着他低头不语的样子,我没有训斥,而是问他:“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他顿了顿,说:“可能是我最近太迷游戏了。”

接着主动制定计划,每天减少游戏时间,并在两周后拿到了满分试卷。

这件事让我更加确信:

只有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责任的意义。

另外还有一次,他尝试做科学实验,却把整个厨房搞得一团糟。

我没有发火,而是和他一起收拾,并提醒他下次实验前该如何准备。

这些“允许出错”的瞬间,反而成为他成长的重要节点。

所以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话:“小时候没有被允许摔跤,长大后摔得遍体鳞伤。”

教育的要义,不在于避免所有错误,而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应对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信任。

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有效的学习需要适度的支持。

而这种支持,不是强制和掌控,而是信任和期待。

记得一位朋友分享过他的故事。他的女儿从小喜欢观察小昆虫,于是阳台上摆满了虫子和植物的小世界。

十几年后,这位“放养”的孩子竟成为知名的昆虫学者。

我也曾在自家书房设置了一面“兴趣墙”,孩子喜欢什么,我们就把相关书籍、资料放在上面。

结果某天他突然对“光的折射”产生兴趣,研究了整整一周,甚至用小台灯和水杯做了实验。这样的过程,比任何填鸭式的课程都更有意义。

所以说,教育如同园艺。

我们能做的,只是营造适合孩子生长的环境,而非急于拔苗助长。

学霸也好,普通孩子也罢,只要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未知的好奇心,便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