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考古,大家都会想到些什么?
是恐龙化石还是埃及木乃伊?
此前,为大家科普了几种常用的
都是进行考古前必不可少的“神器”
那么
通过考古发掘到底能发现什么呢?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主要有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比如房屋、墓葬、窖穴、水井等,遗物则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可移动实物,如工具、礼乐器、武器、生活用器等。
有细心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我们在博物馆的展厅参观时,时常会看到文物标签上标注年代,比如秘色瓷莲花碗——五代、彩绘四大天王像内函——北宋;更仔细的观众还会发现标注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器物等。那么,如何判断出土文物的年代?如何能在没有文字信息的情况下确定古文化及其时间早晚?
三国龙首金钗
六朝陶瓦当(兽面纹)
金城新村遗址
这就要讲到考古学的重要研究理论
——地层学和类型学
地层学
所谓地层学,就是在考古发掘中按照土质、土色划分地层和遗迹单位,区分这些地层和遗迹在堆积中的上下叠压和打破关系,以此判断遗迹和出土遗物的相对年代关系。
地层剖面图
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吃的蛋糕,从制作流程来说,应该是由下往上逐层制作的,最下面的一层做得最早,最上面的一层做得最晚。那么由此可见,在地层剖面图中,最下面的一层产生年代最早,而最上面的那层则是最晚的。
类型学
类型学,则是通过研究考古遗存外在形态的分类、变化的逻辑序列,判断遗存的相对年代,确立考古学文化谱系。
不同年代的文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掌握了它变化的特征规律,就可以推断出它的年代。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同一个遗迹或者遗物的变化特征,推断它的年代,甚至是属于哪种文化类型。
除了考古学家常用的地层学、类型学方法
最重要的是利用各类科技手段直接检测
其中,碳—14年代测定法是运用广泛
也最广为人知的技术
碳—14年代测定法
自然界存在有三种碳的同位素,其比例是12:13:14,分别用碳-12、碳-13、碳-14表示,前二者是稳定同位素,而碳-14有放射性,故称为放射性炭。放射性元素会产生衰变,而衰变周期是固定的(碳-14的半衰期为5730年),所以通过测定样品中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碳-14的衰变程度,就可以来推定样品所形成的大概年代。
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年设备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合成为植物组织,而动物依植物为生,这就使生物界的很多生物体都混入了碳-14。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其生命一旦终止,与大气环境进行交换的活动即告结束,碳-14便得不到补充,碳-14的水平就必然衰变而降低(每5730年降为原水平的一半值)。
常规放射性碳年龄
由此通过测定标本现存的碳-14放射性水平并以其原来的放射性水平相比较,就可以标出死亡或停止交换的年代,这就是碳-14年代测定法的原理。一般来讲,最适合于断代的标本是木碳、木头、植物种子等。这类标本的含碳量高,容易处理,测定的结果准确性较高,其它如编织物、毛发、骨头、泥炭等也可作为标本。
工人文化宫西遗址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感叹
原来考古学是这么复杂又专业的一门科学!
确实,一名合格的考古学者
需要经过多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田野实践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才能解开这些埋藏在地下千年的秘密!
(图文来源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