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同行间的贴身肉搏,还是跨界选手的降维打击,或者是一家独大面对底层需求的赢者通吃,这些都是不同的竞争范畴,蕴含的不同竞争形态。只不过对企业来说,在不同发展阶段,因为对手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任务使命。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成败。尤其当行业进入洗牌期后,巨头间的博弈,往往会让身处夹缝的中小企业在不经意中消失。所以,面对这种残酷的优胜劣汰,寻找适者生存的发力方向,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
要么第一,要么唯一
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说起来制约因素很多,但如果浓缩为一句话或者一个关键词,其实也很简单——“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如果再进一步,把这句话聚焦为产品,那就是产品一定要在某个特性上,占据某项第一。
“第一”是一个天然具有魅力和吸引效应的词语,比如,人们都知道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很少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是乔戈里峰;很多人都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但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跟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同事——巴兹·奥尔德林。
为什么人们只关注第一?
“第一”之所以具备如此大的魔力,背后的原因有两个:印刻效应+大脑的生物逻辑。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假如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真正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仍然会自动跟随其后。而且,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了。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不仅广泛存在于低等动物中间,在人类社会,这种现象也同样普遍存在。
人们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然的兴趣和极强的记忆能力,其实这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机理密切有关。或者说,这是人类大脑长期进化的结果:大脑是消耗人体能量最大的器官,比如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大脑消耗的能量为整个身体的20%至25%,而当人们处于思考状态时,这一比例会提高到60%或更多。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开完一场会后,往往觉的很累的原因(相比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总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因为大脑在接受困难任务,或者认知新事物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为了减少消耗会不自觉的“合并同类项”,也就是一个事务记住一个就好了。因为记住太多类似的没有什么意义,相反还会消耗太多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只关注第一,而第二和第N,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的根本原因。
所以做产品,必须要占据第一,因为只有占据了第一,才能占据消费者的关注度,才能广泛传播,才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赢得消费者选择。
第一不是绝对概念,是相对概念
在知道了第一的奥秘后,很多人可能会犯难。因为市场上只有一个第一,那么作为后来者,是不是就没机会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关于第一的评判维度很多,所以第一不是绝对概念,它只是相对概念,关键看你用什么样的维度去思考。
比如汽车领域,奔驰乘坐第一,宝马驾驶第一,劳斯莱斯价格第一,丰田省油第一,法拉利速度第一,特斯拉电动车第一……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围绕不同特性进行产品呈现。
成为第一的路径,是竞争优势和竞争差异
“第一”的概念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面是“第一”,一面是“唯一”。“第一”背后的逻辑是“竞争优势”,“唯一”背后的逻辑是“竞争差异”。竞争优势要求正面硬刚,竞争差异寻求侧翼突围。竞争优势走主路,竞争差异走辅路。竞争优势的切口比较大,竞争差异的切口比较小。因为道路选择不同,所以两者的方向和底座不一样。
竞争优势是在竞争对手已经占据一个山头时,你掌握了另外一项核心技术,取得了某个方向的领先,然后用这种领先去打击竞争对手,从而拿到自己的市场份额。竞争差异是在竞争对手的主路上,在不具备绝对领先优势时,开辟另外一条赛道,然后聚焦于这条差异赛道,切割竞争对手覆盖不到的人群,最后弯道超车取得最终胜利。
小米手机当年的成功,就是利用了竞争对手线上线下渠道互博,价值链较长这一特征,变革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走纯线上路线,从而在价格上取得了绝对竞争优势,迅速收割大批山寨机和低端品牌机的市场份额,成就起自己的商业帝国。与此不同,早先的苹果在面对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巨头林立的手机市场时,没有正面硬刚,而是选择智能手机这一全新的差异化赛道,通过智能化完成惊天逆袭。当然类似的成功案例还有特斯拉,通过电动汽车这个竞争差异,利用汽车电动化的势能完成对奔驰、宝马等一众品牌的收割。
大品牌拥抱同质化,中小品牌拥抱差异化
我们讲,竞争差异和竞争优势对应的机会窗口,在很多时候不仅稍纵即逝,而且还会迅速进行互相转化。但具体的时机和程度到底如何,都需要有超高战斗素养的将军来判断。比如在手机市场巨头林立时,苹果最早选择了智能化这个竞争差异赛道。而当苹果占据了智能化赛道之后,再想通过完全的差异化来实现竞争则称不上什么明智之举。
因为越是领导品牌越需要同质化,越是中小品牌越需要差异化(这种差异是广义的“差异”,同时包含上文提到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差异),这是由各自不同的竞争地位和攻守策略所决定:大品牌品牌势能强,所以做同质化产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发挥品牌势能优势;中小品牌品牌势能弱,所以做差异化产品以此弥补品牌势能不足的缺点。
所以这时,作为对苹果的应对,三星选择“大屏”的竞争优势,小米选择“性价比”的竞争优势,华为选择“电池”的竞争优势。同样的,当特斯拉利用电动智能化这个竞争差异来和奔驰宝马做竞争,成为电动领域一带霸主时,蔚来选择换电和服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小鹏在智能化这个领域完全照抄特斯拉的同时,通过更好的内饰形成竞争优势,理想则通过增程式和6座和7座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当然,未来一定会出现一个新物种,通过更小的切口,利用更好的更完善技术,从而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来颠覆苹果和特斯拉。那时同样又会出现一大批的竞争优势窗口。
竞争优势容易找,竞争差异有势能
在竞争差异和竞争优势的博弈中,一般来说,竞争优势是“平行思维”,好找;竞争差异是“立体思维”,不好找。比如iPhone13Pro背面有四个摄像头,那三星 S22 Ultra很容易在同样的地方做5个摄像头,这属于人们惯常的思维逻辑,5个就是比4个好;但当人们做白酒时都选择喜庆的红色包装时,有人会反其道而行之的想到蓝色包装吗?或者即使想到有人有胆量愿意尝试吗?洋河想到也做到了,所以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电视广告一通砸,产品驱动品牌,企业成了!再比如,当人们都在做长轴距轿车时,有人会想到短轴距吗?Mini Cooper做到了,因为经济环保是时尚,也是刚需。
在现实中,对企业负责人或者职业经理人来说,他们往往关注竞争优势,而不太关注竞争差异,因为他们似乎总有种错觉:竞争差异切口太小,在很多时候承载不了自己做强做大的梦想。
但是我想说,竞争差异往往具备竞争优势不具备的势能。同时,竞争差异切口小,同样竞争强度也会低很多。竞争优势切口大,但是竞争也大。当你很弱小的时候,最好选择的是竞争差异,而不是竞争优势。人们都知道水大鱼大的道理,但是人们更要知道,大水里同时还有鲨鱼。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