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到了内黄,无论这一年四季之中,哪个时候去,一定要吃吃内黄的特色小吃——筲灌肠。
如果非要让我给它一个评语的话,我将毫不犹豫地说:真qiu得劲!
为什么要说“吃吃”,而不说“品品”、“尝尝”,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只有吃了筲灌肠,你才能暂时不顾满嘴的蒜香腥味,吆喝着老板再来一碗,那滋味想必我现在不讲,你也能体会出个七七八八来的。
雍振海 |撰文
01/
姓“筲”还是“烧”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次去内黄,还是在好友的邀请下前去的,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到了内黄当地,招待我们的第一顿美食便是——筲灌肠。
起初,朋友一直津津乐道着筲灌肠如何如何的美味,可是我寻遍着大街小巷,竟一时间傻傻分不清“筲灌肠”与“烧灌肠”之间有何种区别。
因为碍于面子,也没好意思再追问下去,到了一家不起眼的小摊面前,眼前的一口大锅着实“吓唬”到了我,老板很是亲切向我们打了招呼,大家应和着找个桌子坐下,朋友说这便是卖筲灌肠的摊位。
正要去点餐之时,我便按捺不住好奇之心,蹭到锅边去寻那灌肠的模样,谁曾想不看还好,这一看竟引得我有些“望而却步”,食欲全无了。
只见一条乳白色的猪肠子在泛着油腥的锅内“游走”,这时店家一手抄起漏勺在锅中寻觅着肠子一头,另外一只手拿起小碗放于案上,顺手横过一刀,将肠子划成一片片大约1厘米左右的薄片,待碗中灌肠片堆积的快要溢出之时,收刀换勺,将刚刚捣制好的蒜泥汁淋浇于小碗之中。
若嫌蒜泥不够,还可用勺再添几下,于是乎这碗满载着内黄地道美味的筲灌肠便大功告成了。端于桌前,盛于我们品尝。
自是盛情难却,尝试着也要吃上一碗,才算对得起朋友好意。先是观品,只见得肠白血红,堆积状如小山,蒜泥横浇,仿佛若“落霞与孤鹜齐飞”;再是嗅味,虽有蒜香馥郁遮腥,但却难掩美味肆意。
后是尝吃,取一勺灌肠和于蒜泥汤汁入口,闭目咀嚼,大口吞咽,一口罢了又是一口,软而不粘,香而不腻,甚是美味。
再去回碗之时,便问店家“筲灌肠”与“烧灌肠”之间有何种区别。
听罢才知,原来这内黄人之所以灌肠称作“筲灌肠”,是因为以前卖灌肠的人,把灌肠煮好以后放在筲(一种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桶)里,担着沿街去卖,所以叫做筲灌肠。
无论现在时间怎么推移,盛放灌肠的器皿从筲演变到了今日的铁锅或是保温桶,人们都还是热衷于称它为筲灌肠。
这筲读作shao,或许在流传之间,有人将筲理解成了烧,因而才有了今日我们所见的“筲灌肠”与“烧灌肠”的区别。
除此之外,早年卖灌肠的内黄人,每天用钩担挑着筲出来摆摊,把灌肠直接从筲里取出来切开吃的也叫烧灌肠。所以,无论是“筲灌肠”还是“烧灌肠”,都是地地道道灌肠美味的称呼。
02/
内黄“暗黑料理”界的扛把子
煎灌肠
“煎灌肠”可是内黄“暗黑料理”界的扛把子。顾名思义“煎灌肠”就是油煎灌肠。
将切好的灌肠放入煎锅内,加油煎制,看好火色,待块体由红变紫黑,肠衣向外津油,再用小铁铲翻动,即可盛入碗内食用,不过对于油的选取也很讲究,或用猪油,亦或是用小磨香油,最地道的还是前者,原汁原味,味最正宗。
不过要想吃着煎灌肠也并非易事,因为猪血遇油煎制等原因,色泽由红变为紫黑,食其味甚美,可要是端其详,只怕会让很多第一次见它的人食欲全无,大失所望。
本着“好奇害死猫”的大无畏精神,我铤而走险点了一份“煎灌肠”。
一口煎锅那叫一个大,店家把切好的灌肠放煎锅上那么一煎,色泽粉红的灌肠顿时变了模样,场面之血腥,不堪入目,待过一会儿之时,只见灌肠变得紫黑,焦焦乎如黑炭一般,再看煎锅边缘,还有一块状鸡蛋般大小的猪油,在一隅之处坐立不安,时不时要哼出几声滋啦的调子,才算证明它的存在。
灌肠被煎制成紫黑色之后,依旧是浇上捣好的蒜泥,盛于碗中,供我们食用,可对于见证整个过程的我来说,面对眼前这碗内黄“暗黑料理”界的扛把子,一时间不知从何下口。
无奈之下取用一勺,强塞于口中咀嚼,细品起来,感觉煎制的灌肠却有另外一番滋味,入口焦脆,略带蒜香“压惊”,里面是软滑的灌肠,两者相融,堪称完美。
03/
小小灌肠,既是非遗
又和咬金有关
当“一无所用”的猪血遇见“弃之可惜”猪肠,再经过面粉、香油等配料的深度加工,这才成就了内黄特色小吃筲灌肠的美味。
筲灌肠最早起源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由县城邱姓屠户发明而成。
后来在邱姓屠户后人亲戚陈九安的手中,才得以发扬光大,誉满中原。尤其值得庆幸的是内黄的筲灌肠还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肠子猪血白面灌,小刀一拉下煎盘,小铲儿一翻撮一碗,肚里不饥能解馋。”一首民谣足见灌肠在内黄人生活中的地位。另外听朋友说,这小小的灌肠还和咱们所熟知的隋唐英雄程咬金有关。
传说程咬金与老娘在内黄此地艰难度日,乡里乡亲的可怜他们,就常把杀猪剩下的猪血及大肠施舍给他们,咬金靠卖这些换得饭菜。
一日邻居给的有些富裕,咬金无器皿可用,顺手将血灌入肠子中存放,谁知这一灌,众人再吃血时感觉特别美味,于是就有了这流传下来的特色小吃。
这传说的真实性,我们无所考据,但一碗筲灌肠的美味却早已在内黄人的平常生活里根深蒂固。
无论从早到晚,或是由春至冬,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摆小摊卖灌肠的。往往这时店家便会对周围的食客吆喝着:“要不要li一碗灌肠尝尝?”,这“li”是内黄当地的方言,就是指用刀拉开的意思。
当白净的灌肠,在店家娴熟的刀法之下,演变成一碗热气腾腾的筲灌肠之时,我想那吃在嘴里的一定是幸福满足的滋味,这滋味不仅贯穿于内黄人们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时也萦绕在远离家乡游子的心头之上。
无论是烧还是煎,一碗筲灌肠所能承载的不再是味蕾上的一种满足,更多的已经成为了内黄的一种文化、一种记忆,一种寄托、一种乡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