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瑜 北京报道

传闻已久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金”)股权转让之事终于尘埃落地。

12月20日,港股上市公司天津银行(01578.HK)发布公告,将与广东晶东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东贸易”)、网银在线(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银在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天津经济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共同参与捷信消金重组。

值得注意的是,晶东贸易与网银在线均为京东集团关联公司,其将分别出资25亿元和7.5亿元,合计持有捷信消金65%的股份,而原股东Home Credit N.V(捷信集团)的持股比例将压缩至2%。

京东方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在天津市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指导下,京东将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对外贸易信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天津银行、Home Credit N.V(捷信集团)有序参与捷信消金重组。

其实在行业内关于捷信消金母公司寻找股权接手方的传闻就一直不断,最终花落京东,能为其消金业务带来哪些突破?

昔日行业巨头“掉队”

今日“卖身”的捷信消金曾经位列行业前茅。

捷信消金成立于2010年,注册资金70亿元,捷信集团全资控股捷信消金。是原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

2017年,捷信消金净利润突破10亿元;2018年,捷信消金以13.98亿元的净利润位列行业第一;截至2019年年末,捷信消金总资产达到1045亿元,成为业内首家资产规模突破千亿元的消金公司。

2020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捷信消金实现营收112.38亿元,同比下滑34.08%。截至2020年年末,捷信消金资产规模652.07亿元,同比减少37.62%;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跌88%。横向对比行业排名前列的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兴业消费金融股份公司,同年净利润分别为16.63亿元、7.12亿元、13.5亿元。

2020年之后,捷信消金不再单独对外披露财报。但是依据捷信消金股东捷信集团的母公司中东欧投资金融集团PPF集团披露,2023年上半年,PPF集团在中国区的总收入为6100万欧元,同比下降75%;利息净收入总额为1300万欧元,同比下降89.9%。

2023年10月,捷信集团将该公司持有的捷信消金46.9亿元的股权质押给对外贸易信托。今年1月25日,捷信消金剩余23.1亿元的股权质押给天津银行。

而对外贸易信托与天津银行也现身此次出资方之列,根据公告,对外贸易信托出资6亿元,持股12%;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出资5.5亿元,持股11%;天津银行出资5亿元,持股10%。

考验京东整合能力

京东虽然在互联网平台公司中较早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但此前主要依靠小贷牌照展业。

随着网络小贷监管趋严,近年来京东先后注销和退出了其在多地的小贷公司,目前仅依靠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网络小贷牌照作为消费金融业务展业载体。根据工商信息,这张牌照的注册资本目前已达80亿元,但对比消费金融牌照,其在杠杆率上的短板显而易见。

有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来看,捷信消金的资产质量与京东未来整合能力是业内较为关注的重点。

根据2020年年末数据,捷信消金的逾期贷款占比达到21.87%;2017—2019年,捷信消金逾期贷款占比分别为16%、21%、16%。

前述人士表示,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依然处于不断规范、利率下降、持续数字化以及竞争者增多的格局中。尽管部分市场参与者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新入局者仍然有机会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竞争获得市场份额。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入局并不算晚。

“但是除了捷信消金本身的资产质量,当前其他部分消金公司的不良开始上升,这都对京东的风控提出了更高要求。”该人士补充道。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京东入局消金的优势在于技术、场景和品牌影响力。然而,也面临市场竞争激烈、风控模型需优化和合规要求严格的挑战。需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风控体系,确保业务合规发展。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京东的金融类产品比较丰富,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而且京东涵盖了众多消费品类和丰富的消费场景,自身供应链体系也比较健全,这些都是做消费金融很好的基础。而且捷信消金自身在线下积累多年,虽然最近几年业绩下滑,但也是京东开展线下业务很好的抓手。

王蓬博也指出,同时也必须看到,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外,还有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涉足该领域,京东仍然面临较强的竞争。此外,京东参与捷信消金重组后,需要与捷信消金原有的团队、业务、系统等进行整合和协同,这些都是后续必须注意的问题。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