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在线学习”

获取更多资讯!

11月7日—8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国家开放大学指导,《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三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在北京举办。本届大会围绕“数字赋能终身教育 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主题,探寻推进教育数字化、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的路径,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贡献了行业智慧。

大会传达的信息表明:在数字赋能教育、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进程中,我国终身教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任务艰巨、时不我待。我们特别制作大会专刊,致敬终身教育同仁,希望以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的智慧碰撞,促进政产学研各方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精彩观点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数字智能时代,我们需要新质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兴华

数字智能化这个大背景出发,来看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办?

教育面临着什么?

回望历史是为了看清现实、把握未来。纵观人类文明史的演进,人类社会一直在人性需求的牵引下,在好奇心的加持下,沿着三条路径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一是物质和能量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二是信息和思想的采集、加工、传输和利用;三是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存质量(包括精神质量)的提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沿着这三条路径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如果我们从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趋势来观察,如今人类社会正在迎来继大航海时代以来又一个新的大变局,其重要特征就是数字智能化、绿色低碳化、人机互动化,与之相对应的,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大智能、大能源、大健康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的三条演进路径正在实现有机融合。

在这个变局下的大时代中,个体人脑的有限学习记忆能力正在受到海量人工智能无限学习能力和全球网络无限传播能力的挑战。人类智能如何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同进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首先受到冲击和替代的,是那些从事简单重复劳动、易于“被标准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岗位,而更深层次的影响,就是对教育领域的根本性变革。

例如,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奖成果不仅是基础科学的突破性进步,更显示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科学的重要工具。这难免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深思和忧虑。因此,我们既要给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运用装上安全可靠的动力系统,又要打造安全可靠的制动系统。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智能,人类的情感、想象力、创造力,那些顶级的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技艺高超的厨师,都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相反,这些人才在数字智能时代将更为稀缺。

教育怎么办?

人才是国家创新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根本所在。然而面对这个变局下的大时代,教育如何应对?

我们只有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和第一性上来,才能找到答案。那就是教育要促进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成长,激发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人活得越来越像机器、而机器却进化得越来越像人的现象。为此,我们需要构建新时代的新质教育,引导学生在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努力实现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新质教育需要培育新质学习方式。要依托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把学生从模式化、标准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走向综合、多样和个性化。通过建立学、问、答循环递进、人机互动的大语言模型,训练学生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新质教育需要塑造新质学校形态。要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学校教育模式特别是班级授课制进行变革,突破教室和校园的物理时空界限,创建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密切互动的智能课堂和开放式学校。未来最好的学校是利用人工智能和网络技术对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集成式创新的学校。

新质教育需要构建新质评价体系。要以教育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来构建智能化新质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数字智能时代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就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多模态数据、心理学测量模型与数据科学相结合的测评体系。

新质教育需要实现新质教育治理。要探索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迭代的完善的教育治理范式,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为各级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教育资源供给和共享更加透明、公平、高效,对个体成长和教育绩效的监测评估更加即时、真实、科学。

当前受到最大考验的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就高等教育来说,在数字智能时代,传统的教育、科研和生产生态正在悄然发生变革。牛顿和瓦特的时代,是从观察、计算,到科学知识发现,再到技术发明,最后到产品。而现在是直接从数据到科学知识发现,然后就到了产品。于是人类有史以来找到了第二个认知途径,那就是机器认知。这个机器认知不只是重复人的认知,而是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的认知。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从注重学生的知识记忆转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因此必须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高等教育模式。当然专业设置也需要具备调适性稳态,以实现变与不变的平衡,减少教育资源浪费,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就职业教育来说,我们不能再简单以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在以往的年代,职业教育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而现在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且还得让学生感知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工种、新产品不断涌现,这将导致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迭代速度明显加快。因此,要淡化应用型高等教育与技能型高等教育之间的界限,提升在校学生的通用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毕业生面向未来的知识技能综合迭代能力。我们要开启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伴随一个人全部职业生涯的新时代,让学习培训成为提升职业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

人才既需要科学培养,更需要合理使用。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适宜的用人机制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实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才能真正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建成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才能解开“李约瑟之谜”、回答“钱学森之问”,才能激发全社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来源丨2024(第二十三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