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气温的逐渐降低,网约车中的“臭车”问题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近期,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屡次登上热搜,成为许多乘客的热议焦点。每当乘客打车时遇到车内异味严重的情况,无疑会影响其出行体验,成为令人不愉快的糟心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冬“臭车”问题频发,乘客吐槽声浪不断

进入冬季后,消费者遇到“臭车”的概率明显增多。近期,抖音网红“馬冬”发布的视频吐槽网约车异味过大的问题,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视频下近5000条评论几乎都表达了类似的遭遇。尤其是在12月23日晚上,话题“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了”迅速冲上热搜,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讨论。

这些网友的吐槽声反映出“臭车”问题已成为影响乘客打车体验的重要因素。一些乘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他们的困扰: “车内的头油味、皮革味、汽油味混合在一起,加上车内暖风一烘,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有乘客甚至因异味严重而提前下车,无法忍受车内环境。这些声讨直指“臭车”问题的核心,凸显了这一问题对乘客体验的极大影响,也反映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面对舆论的压力,滴滴平台于12月23日晚发布公告,宣布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行动”,决心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乘客的打车体验。

为什么司机选择在车内睡觉?

滴滴的整治行动虽有助于改善乘客的乘坐体验,但“臭车”问题的根源并非单靠外部“整治”就能彻底解决。要知道,“臭车”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司机们为争取更多的订单,延长工作时间,并选择在车内吃饭和睡觉。

据媒体报道,许多网约车司机为了节省时间和住宿成本,每天早上7点开始出车,忙碌到晚上10点后,平均每日工作时长达到15个小时,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网约车司机的这种选择实属无奈,因为在一些大城市,网约车司机的租车费用极高。例如,北京一位司机透露,每月的租车费用高达4000多元,加上油费、保养费等开支,成本压力不容小觑。

同时,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比例也让司机的实际收入大幅缩水。尽管有规定限制平台抽成上限为30%,但在实际操作中,司机仍感到抽成过高。

治“臭车”困境,需全方位的行业调整

滴滴的整治行动虽针对司机,但“臭车”问题的根源远不止司机个人层面。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的运力急剧增长,全国网约车驾驶员证数量大幅提升,而订单量的增长相对滞后,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司机收入水平持续下滑。

要彻底解决“臭车”问题,必须从整个行业生态入手,平衡司机的收入和服务质量。对于网约车行业来说,平台、司机和乘客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方的问题都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平台应合理调整抽成比例,确保司机获得公平的收入,同时加强对司机工作时长的管理,保障其休息和生活权利,避免过度劳累。此外,平台还应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帮助司机提升服务水平和职业素养,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

只有平台、司机和乘客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臭车”问题,推动网约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为乘客提供更加优质、舒适的出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