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
人的首要法则,是维持生存; 人的首要关注,是关注自身。
他还说:
就生活方式而言,人一旦达到理智年龄,对采取何种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而言,他就是自己唯一的法官,并从此成为自己的主人。
当一个人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就是达到了“理智年龄”,人就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做出决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1
枷锁无处不在
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社会契约论》的开头,赫然出现这句振聋发聩的话。
卢梭认为,
奴隶们的怯弱使其终生为奴。 奴隶在枷锁之下丧失了一切,甚至丧失了摆脱枷锁的愿望。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归乡的漫长旅程中,尤利西斯和他的伙伴们遭遇了许多艰难险阻,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他们与女神西尔莎的相遇。
奥德修斯的伙伴们被西尔莎的魔法迷惑,变成了动物,失去了人类的理智和自由。
后来, 他们沉迷于这种状态,忘记了归家的渴望,甚至甘愿接受、甚至享受这种奴役。
电影《千与千寻》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汤屋中的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名字,逐渐欣然接受了汤婆婆的奴役。不少人堕落帮凶,协助她压榨自己的同类。
这两个故事中心甘情愿的被奴役的人,都是因为意志力不够坚定。也就是卢梭说的“怯弱”。
因为怯弱,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妥协,一步步的偏离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也许有人会认为,只有爬到比较高的位置,才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卢梭不这样认为。
自以为是主子,却更像是奴隶。 ——卢梭《社会契约论》
譬如古代的皇帝或者国王。
他们表面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以为是主宰一切的“主子”。他们拥有财富、军队、法律,可以随意支配臣民的命运。
卢梭指出,这种权力并非来自自然,而是来自社会契约。
也就是说,国王或皇帝的权力,建立在臣民的服从和认可之上。他们需要臣民的税收、兵役、服从,才能维持统治。
一旦失去臣民的支持,他们的权力就会土崩瓦解。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必须不断地满足臣民的需求,维护社会秩序,防止叛乱。
他们还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各种利益,否则就会失去权力,甚至面临被推翻的风险。
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像是权力的“主人”。但实际上,他们是权力的“奴隶”。
任谁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主人会诚惶诚恐、殚精竭虑地保护自己的奴隶。
卢梭认为,一个人往往权力越高,自由度越小。因为权力伴随着责任、约束和外部压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国王或皇帝或许可以支配他人,但如果无法支配自己的内心,他们依然是“奴隶”。
2
精神自由可让我们摆脱枷锁
唯有精神自由,才能让人类成为自己的真正主人。 ——卢梭《社会契约论》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被冤枉入狱,此生再也没有出来的可能。
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一位事业有成的青年才俊一下子从人生巅峰推向了人间地狱。
与 他同一批入狱的一个胖子,当晚就崩溃了。
一个人在绝境中也许可以坚持一两个周,一两个月,或者一两年,但几十年呢?
就算是一个顽石,周围那些不间断的水滴也足以把你打成筛子。
但安迪没有被击败,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反抗——哪怕付出高昂的代价。
对于三天两头的监狱霸凌,他每次都竭尽全力的反击,绝不认输。
他很注意保护自己内心的希望与美好,从未放弃过做人的尊严。
在监狱放风的时候,他在一个个狱友身边穿行,像是在自家花园一样闲庭信步。
他在凶残的狱警面前称呼几个关系比较好的狱友为“我的同事们”,努力地为大家争取更多的图书和受教育的资格,冒着不可预知的危险用监狱的广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这一切仿佛在有意识地提醒大家,我们是人。
在被关两周的黑屋出来后,狱友问这种度日如年的酷刑他是如何熬过去的。
安迪回答,那是因为莫扎特在他心中。
他始终相信,内心的自由是任何人也无法剥夺的,只要不放弃对美好的追求,它就不会离你而去——这是他没有被体制化的关键。
他以心中的阳光对抗凛冽的严冬,用天籁般的音乐驱散污浊不堪的现实,用不灭的希望拒绝铺天盖地的绝望。
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使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安迪适应了监狱的环境,但他从未屈从于体制。
这种适应但不屈从的态度使他能够在监狱中生存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他看着和其他狱友没什么不同,每天吃饭、睡觉、干活、放风。只有他自己和非常熟悉他的人才会知道,他和大家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放弃自由,就是放弃做人,就是放弃人权,甚至就是放弃义务。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只要希望还在,人就不会垮掉。
只要信念足够坚定,就不会被外界迷惑和干扰。
真正的精神自由就是被关黑屋的时候,依然能听到内心回荡的莫扎特。
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
对于安迪播放莫扎特音乐的行为,他的狱中好友瑞德说道: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 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丽,美得让你心痛。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我们总是即便什么都不做,也会觉得很累。
我们似乎无论睡多久,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我们工作的时候无法全心投入,休息的时候无法完全放开自己。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比被冤枉入狱的安迪要自由得多,但我们的心已经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的东西给占据了。
然后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成为这些东西的“奴隶”,一边不愿去、不敢去希望,一边为自己不去奋斗做辩护。
更可怕的是,我们还自觉不自觉地以“过来人”的身份,劝说着更年轻的人“不要瞎折腾”。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每天说着消极丧气的话,做着乏味可陈的事儿,连自己看到自己也觉得没啥意思。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如果不做任何改变,我们终将一事无成。
当然,抱怨他人和社会总比埋怨自己要容易得多,过度反省自己也比改变自己要容易得多。
满腹怨气是一种怯弱,过度自责则是另一种。
反省的目的是改正和提升,而不是自责。多度自责往往是因为缺乏改进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不愿、不敢相信自己能够活得更好。
我们成了害怕担负自己的人生大任的懦夫,甘愿把自己的生活交给别人或者社会,随波逐流而又心有不甘。
我们因为恐惧吃苦而吃了不少恐惧的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韧性去消化这些苦难,汲取成长的能量,白白地浪费了它们。
因此,我们很对不起不得不吃这些苦的自己。
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对我们自己来说毫无价值的工作,再光鲜也只是疲惫和乏味。
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乐趣,感觉到自己一步步在平静中“死去”却“无能为力”。
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换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
这个世界上,每一秒都在有新的、有趣的东西出现。每一项发明或者发现的背后,是一群人默默地、艰苦的努力。
我看到一家人在沙漠中种树,愚公移山一样,足足延续了四代人,也许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看到有硕士回乡帮助农民们建立数字农业平台,解决猕猴桃和柑橘种植中的难题。
还有人在参与盾构机、火箭等大国重器的制造。
总觉得有不少真正做事的人,在我们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挥洒着激情和汗水。
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愿意成为自己的主人,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获得自己的幸福。
做不出火箭、种不了树没关系,能设计出别致的海报、烘焙出好吃的蛋糕,也能用创意点亮生活,用双手传递温暖。
他人和社会怎么看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的价值观,选择自己符合自己本性的方式去生活,这才是成为自己主人的真正意义。
即使暂时无法帮助他人,能将自己照顾妥帖、保持积极阳光的状态去生活,也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结束
说明:文中插图3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截图,其余均为俄罗斯画家齐内达·塞莱布里阿库娃的作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