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不少的朋友依旧担心保险的安全性:
如果保险公司倒闭了,我的保单怎么办?
大公司是不是不会破产?
我买了100万的增额寿,保险公司没了会拿不到钱吗?
网上的保险安全吗?听说保险公司未来要打破刚兑了?
其实这些问题,我已经写过很多的文章解答过了;
但在经济下行环境下,大家仍对保险不放心,我也是能理解的。
尤其是银行利率下调,选择储蓄险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关心保险安全问题的朋友们也越来越多了;
今天,我就来集中解答一下大家的这些疑惑。
一、保险公司倒闭了,我的保单怎么办?
我们直接从倒闭的保险公司说起,
看看保险公司倒闭了,消费者的保单是如何处理的。
我们以安邦保险为例:
2017年银保监会对安邦下发监管函,禁止申报新产品3个月。
2018年3月,原董事长被依法提起公诉,原保监会监管安邦1年。
2019年2月,原保监会延长监管1年。
2019年7月,大家保险集团正式揭牌,“安邦保险集团”正式由“大家保险集团”接管。
大家保险集团是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注册资本超200亿元。
大家保险接管安邦后,安邦保险原有的全部保单由大家保险负责,
其中,安邦在外未兑付的中短期保险高达1.5万亿,
但这1.5万亿的存续理财保险,依旧没有发生任何一起违约事件,就连逾期都没有。
所有消费者的权益都得到了保护,大家可以放心。
不过从根本上讲,保险公司倒闭了,我们的保单怎么办,还是要从政策、法律说起:
一方面,在保险公司成立后,保险公司必须从注册资本、保费收入、净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保证金、公积金、责任准备金和保险保障基金。这是法律要求的。
- 保证金制度:为的是降低保险公司的降低债务风险,额度为其注册资本总额的 20%,存入监管指定的银行。除非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否则这笔钱相当于没有。
- 公积金制度:是保险公司为满足保险经营业务和发展需要而保留的盈余。按照保险法和公司法的规定,保险公司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 10% 利润列入公司的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 50% 以上时,可以不再提取。
- 保险责任准备金:是维持保险足够赔付而提前提取的备用金。保险公司每销售一份保单,就要提取一部分钱上交责任准备金的资金池,提前做好保单偿付的准备,以保证保险公司可以随时履行保险责任。
- 保险保障基金:保险公司需要按规定从保单保费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保险保障基金,万一保险公司以后真的“资不抵债”了,那么银保监会就可以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中的钱去救助出问题的公司(濒临破产时),或者是直接补偿消费者(已破产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不受损害。
另一方面,《保险法》第92条规定,万一保险公司真倒闭了,金融监管总局也会指定其他保险公司,来给大家提供保障。
总结一下,保险公司不会轻易倒闭,如果经营不善只能走破产重组的程序,
那么监管也会引导其他公司来接手,
只是从公司A变成了公司B,保单继续生效,我们的保险权益不会受到一丝的损害。
除此之外,保险公司的成立要求也很严格: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股东至少要一次性实缴 2 亿元人民币,才能注册保险公司。
而且主要股东的盈利能力和管理层的专业能力等,都必须通过银保监会的考察。
所以,保险公司从成立到运营,再到破产倒闭,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帮我们盯着。
保险公司没那么容易倒闭,退一万步,即使倒闭重组,我们的保单也依旧有效,不受影响。
二、原来大公司也会破产?
有不少朋友为了更有保障,在买保险的时候尽可能地选择大公司,
感觉大公司不会破产更靠谱一些,
这很正常,相信品牌效应是人之常情,
但即便是大公司,也是有风险的,
举个例子:
曾经仅次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的华夏人寿,在保险行业可以说稳居前三,妥妥的大公司,但依旧破产重组了。
华夏人寿在被接管之后,业务也是正常运转的,丝毫没有受到影响。2020年依旧可以买华夏人寿的保险。
而且被接管后公司运营情况也不错:
- 2020年总保费收入2565亿。
- 2021年总保费收入2549亿。
- 2022年总保费收入2218亿。
谁能想到,这么大的保险公司居然会破产重组?
其实很多人都难以相信,过往出事的不少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都是非常大的。
像新华保险被查出问题之前,保费规模达到了寿险公司的前五,
安邦人寿更不用说了,保费已经上万亿级别了,
刚提到的华夏人寿保费规模也是前三。
说了这么多,我想告诉大家的只有一句话:保险想买就能买,不用担心会不会倒闭,没有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是觉得安全的,真正能确保我们利益的,是法律和监管制度,过度关注保险公司的大小反而会得不偿失。
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真正出现过任何一起因保险公司破产而没有正常兑付保单利益的新闻。
三、互联网保险到底靠不靠谱?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保险这个说法是不严谨的。
如果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会知道,互联网只是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而不是保险的类型。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包括,互联网、线下、银行、第三方经纪公司等等。
渠道的差异不会影响保险作为金融产品的本质,所以互联网保险和线下保险其实一样靠谱。
就像小米手机,他有实体的专柜销售,但也会在淘宝、京东销售。
总不能说在淘宝、京东上销售的是假的吧,它们仅仅是销售渠道的区别。
有些朋友可能也已经发现了,线下保险公司现在也在推互联网渠道的保险,
但是这些线下保险公司出的互联网产品从来没有人问过靠不靠谱。
所以,其实我们认为互联网保险不靠谱,最根本原因不是保险产品本身。
而是看到互联网保险我们下意识的会认为这个保险公司没听说过呀,不太靠谱吧。
但其实,没听说过≠不靠谱。
没听说过的保险公司会不会投保容易,理赔难?会不会比线下保险公司更容易破产?
先说理赔问题,
有的朋友感觉这家公司好理赔,那家公司不好理赔。
但事实上每家保险公司的理赔一定都是按照规则来办的,不是理赔员随随便便就能决定的。
如果说,在买保险的时候不看合同,不问注意事项,卖保险的人也急于求成,只图利益。
那么,你出险不能理赔的概率,确实不小。
因为,不靠谱的从来不是保险,而是买卖保险的人。
《保险法》的出台,为的就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险是写在合同里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并不是保险公司想赔就赔,不想赔就不赔的。
至于保险公司容不容易破产,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提到过了。
保险公司的安全性毋庸置疑,即使破产保单也不会受到影响,看看破产重组的大公司就知道了。
四、什么,保险要打破刚兑?
最近,有不少人提到保险要打破刚兑,
真不知道是从哪里听来的,
按照他们的说法,合同都不安全了,年金险、增额寿里的钱都不安全了。
增额寿、年金险都只能买大公司的才行。
事关我们的利益,所以我来给大家详细捋一捋这个事,
这个观点最早来自今年3月18日,《财新》杂志发布的一篇文章《处置问题险企》。
当中提到,据了解,正在修订过程中的《保险法》草案中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
不知道是哪个无良销售、媒体就抓住了这一句话,说保险公司可以调整接收保单的收益。
为了赚流量,不惜引起大家的恐慌。
原文都没有看过,仅凭这么一句话就说保险要打破刚性兑付了,太草率了。
为了能够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我也是逐字逐句认真读完了这篇文章,全文32页,接近两万字。
原文中对于这件事情,所用的描述是据了解,也就是说,这不是确切事实,更不是官方消息。
文中没有看到草案的法律原文只说这是正在修订过程中的草案,
而且里面提到了,由于我国的国情,修改保险单的收益一定会慎之又慎。
文章的作者都这样写了,依旧被人单独拎出来一句话说要打破刚兑,纯属断章取义。
再退一万步说,即使草案是真的,法律的修改也一定会经过多次的意见征求和修订,也不是完全按照打破刚兑来执行。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明确规定:法不溯既往。
简单来说就是,老客户老办法,新客户新办法。
所以,即使是真的,对于我们已经买了年金险、增额寿的朋友们来说,也没有影响,合同写的是多少我们拿多少,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讲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想问那么买年金险或者增额寿有没有必要特别关注保险公司。
其实可以关注,但还是要以产品的性价比为主,其次才是保险公司。
只看公司不看产品,只看产品不看公司,都不可取。
如果说真的打破刚性兑付,大公司也跑不了,都是一样的。
要相信我们的资金安全一定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保险公司的打小。
保险公司的大小比合同都有权威,是不可能的。
千万别听无良销售、媒体所谓你买的小公司保险不安全这种话。
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选择什么样的产品,依旧是先要看实际收益,再看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方面主要看风险评级、公司背景,从数据上客观的看保险公司到底靠不靠谱。
给大家分享一下选择保险产品的策略。
首先,买保险产品一定是先看性价比高不高,适不适合自己。
其次,再看保障的内容是不是白纸黑字写到合同里,只要是写到合同里就有法律效力,靠谱。
最后,在产品保障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再对比保险公司。
如果按着这个思路买保险产品的话,基本都不会错。
来源:美华保险规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