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调查发现,一家名为“ME视光视力提升摘镜中心”的机构,自称在全国400多个城市,有1600多家门店。企业在宣传中宣称:能够治愈近视、远视、散光、弱视、老花等各类眼部疾病,快速摘镜。该机构视力提升的“黑生意”虽然套路满满,但生意红火,“收钱收到手抽筋”。(4月29日光明网)

这家机构“收钱收到手抽筋”,说明在一些人看来,视力提升是一门“好生意”。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呈早发、高发、低龄化态势,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超50%,已经近视的学生中,轻、中、高度近视分别占53.3%、37.0%、9.7%。近视率这么高,希望为孩子“治愈”近视的家长不在少数,且“500度七天都可以摘眼镜”等宣传充满了诱惑,该机构随便找个噱头就能大把赚钱,这不足为奇。

视力提升的“黑生意”可以获取暴利,对执法监督构成不小的挑战。暴利让人趋之若鹜,查禁了一批又产生一批。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除了近视率不断攀升,相关机构刻意制造和加剧近视焦虑,进而将家长培育成这类“黑生意”的消费者。因此,为视力提升生意“去虚火”,首先要为家长“去焦虑”。要让家长明白,近视可以预防和延缓,但不可恢复和治愈,养成科学用眼习惯,按照官方发布的相关指引行事,才是正确的做法。

既然商家“收钱收到手抽筋”,处罚就更要让商家感到“肉痛”。假如一次罚款额度抵不过“多骗几人”所牟取的利益,则罚款不仅起不到震慑作用,反而可能让相关机构通过加倍行骗来对冲罚款。罚款额度要加大,更要看到,罚款只是手段,禁止这类“黑生意”才是目的。当单靠罚款达不到目的时,就要采取其它综合性治理举措,比如强化跨区别执法合作,让连锁机构的一家门店被罚,其它门店都应该被严密监管。对于屡罚屡犯者,则不妨纳入各地共享的重点监管名单,避免相关机构和个人在一处遭受处罚后,仍可很快换马甲和换地方卷土重来。

防控视力,还要构建全方位的干预模式。对于近视干预乱象要治理、违法行为要打击,但对于正常的防控需求,则要高质量地满足。家长的部分焦虑来源于正规干预服务极难获得,因此要强化医教合作,不仅要鼓励更多医院开设近视门诊,而且还要让专业化的近视干预进入校园,用专业化的近视干预服务,将视力提升的“黑生意”挤出市场。

查处近视防控虚假广告和借视力提升敛财的行动虽然密集推出,但“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陷阱仍普遍存在,成为当下最常见的坑民手段之一。整治视力提升骗局,应结合该骗局的暴利等特点,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举措,如此才能尽快扭转此类骗局多发势头,让家长和孩子均能理性看待和科学防范近视,不再受到此类“黑生意”的伤害。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