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牛人,最后却被刘邦和他的老婆吕后杀了。

据说吕后杀韩信的方法很独特,既痛苦又具有侮辱性。

吕后设计把韩信装在布袋里,吊起来让宫女用竹竿活活戳死了他。大家想一想,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元帅,竟被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用竹竿戳死,说出去多丢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

史书记载,韩信临死前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说自己没听一个人的建议,落到如此下场也怨不得别人。

问题来了,韩信没听谁的建议?这是一条怎样的建议?本文咱就聊聊这个问题。

纵观韩信一生,在关键时间点上他遇到了4位贵人,唯独没听第4位贵人的建议,韩信才丧了命。

翻看历史,我们发现一些牛人出身并不高贵,韩信就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家贫,当初也没有改变命运的决心,18岁时依然流浪街头。

由于不劳动,不经商,又没职业,韩信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为吃饱肚子发愁。

有一天,韩信听说城外河中有鱼,就想钓条鱼充饥,谁知多日没吃东西,眼前一黑摔倒在河边。

这一幕正好被河边洗衣服的漂母发现。漂母是个心肠好的人,情急之下,她就把自己带来的馒头喂给韩信吃,韩信因此得救。

就在离开时,韩信没忘感谢漂母,含泪说:“大娘,等我发达了会报答你老人家的!”

漂母一听怒道:“堂堂七尺男儿,连自己都不能养活,有什么资格谈报答?你走吧,我压根没想得到你的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

漂母故意羞辱韩信,目的就是激起韩信的奋斗决心。此后韩信研读兵书战策,后来从军当兵去了。

韩信的命运是从他当兵后发生的转变,因此漂母就是韩信的第一位贵人。

韩信参加了刘邦起义队伍,决心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韩信得不到重用,只是做了一名“库管”,这和他“封侯拜相”的理想相去甚远。

有一次,韩信由于工作失误触犯了军纪当斩,当刽子手举起屠刀时,韩信大呼:“天下大乱,汉王正需要人才,难道就这样杀死壮士吗?”

韩信这招也是急中生智,当时监斩官夏侯婴看到韩信一表人才相貌英武,加之欣赏他的胆量,于是就把他放了。

由此看来,夏侯婴就是韩信遇到的第二位贵人。

韩信死里逃生,想想自己空有一身抱负却不能施展,于是萌生了另投明主的想法。

就在韩信月夜潜逃后,惊动了丞相萧何。萧何收集韩信的资料,通过研判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我这里就不再赘述。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说服刘邦任命韩信为三军元帅,刘邦很信任萧何,于是就把元帅大权交给了韩信。

从这以后,韩信有了发挥机会,上演了一场灭魏、屠赵、胁燕、定齐等大戏,越往后韩信的人生越精彩。

谁能说萧何不是韩信的第3位贵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何

自从千里马被伯乐发现后,韩信的军事才能一下子激发出来,因此奠定了人生辉煌,最后被刘邦封为齐王。

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做臣子的能力太大有时候不是好事,“功高被君疑”说明了问题。

刘邦不想让韩信压一头,于是就开始各种办法打压韩信。

韩信也了解刘邦的心理,只是出于感激刘邦当初的信任和提拔而忍气吞声。

所以当韩信的谋士蒯通试图说服他三分天下时,韩信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蒯通并不死心,说:“你先别急着拒绝,你听我分析。”

蒯通说:“现在形势是,汉王刘邦、楚王项羽和主公呈三足鼎立之势,假如主公帮助项羽,那么刘邦就会失败;反过来说,主公如果帮助刘邦,项羽就会失败。

依我之见你谁也不帮,让两者并存,这对你有好处,你可趁势自立,摆脱刘邦的控制,天下将一分为三,主公有其一。”

说实话蒯通分析的问题很透彻,韩信此时自立正是时候。

谁知韩信听罢犹豫不决,他说:“刘邦对我有知遇之恩,解衣推食,我不能忘恩背德。”

从义气来讲,韩信确实称得上爷们,但他绝不是一个政治家,最后他还是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有句话叫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韩信错失了做大做强的机会,甘愿受刘邦的欺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蒯通

从后面的结果来看,蒯通无疑是韩信的第4位贵人,只可惜他没听贵人的建议,否则历史可能会改写。

虽然韩信讲义气,但刘邦字典里从来没有“义气”这两个字,有的只是当我者死的信条。

在刘邦的默许下,他的老婆吕后开始对韩信下手。

韩信被吕后诳进宫,士兵突然袭击用布袋把韩信装起来,吊在钟楼上让宫女用竹竿狠劲戳,韩信疼得嗷嗷直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后

临死前韩信后悔没听蒯通的建议,到现在一切悔之晚矣。

世上没有后悔药,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格局。

韩信太天真了,他想用真诚没有换来刘邦放他一马,韩信哪里想到,刘邦睡不着觉就是因为他韩信活着,韩信死的当夜,刘邦鼾声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