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中国区裁员1000多人,开发和测试一锅端,岗位转往印度,中国区只留销售和咨询人员,这部分还有1万多名员工,未来中国区业务重点转向民企和跨国企业……

我是去了北邮之后才开始了解外企的。09-12年,我在北邮读研,通信工程专业。我所在的实验室比较大,光硕士一届就招六七十号人,研一就进了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们熟悉项目。

除了上课和睡觉,我其他时间基本都泡在实验室,997的节凑。那会并不觉得累或者被压迫,一方面是想尽量多学点东西,另一方面是泡在实验室比呆在宿舍或其他地方更舒服。

我所在小组有个刚毕业的硕士师兄,他在一家知名台资芯片公司上班。师兄虽然毕业了,但仍然租住在校园内部的家属院。师兄那会还单身,估计是一个人呆在租房没啥意思,又或者是对哪位(他的)师妹有意思,就时不时晚上或者周末拿个笔记本电脑来泡实验室。

从师兄师姐们口中得知,这位师兄相当优秀,当年以本校专业前三的成绩保送本实验室,研究生期间也一直深受器重。北邮通信工程专业一届本科生没有一千也有八九百,四年总成绩排名前三是非常不容易的。

师兄为人随和,一来二去熟了,得知师兄的梦中情司是爱立信。奈何师兄毕业那年,他擅长的技术方向爱立信并不招人,只得退而求其次去了台湾那家以做山寨机解决方案闻名的芯片公司,师兄在那家公司干了很多年,大陆芯片热潮来临之前就干得相当不错了。

师兄这事让我知道,原来爱立信在北邮通信工程专业优秀毕业生心中有如此重要的分量。

很快研一暑假到了,那会我们,实验室不允许研一研二学生出去实习,身边也没见哪个学生出去实习。但其他实验室有出去实习的,一般都是小型实验室,他们的老师出于各种原因已经佛系,对学生放羊为主无为而治。

有个本科同学在北京的一所985理工院校读研,当年他们实验室也不允许学生出去实习的,但他绕过重重阻力出去实习了,实习公司正是IBM,咨询部门。

跟他一个部门实习的,有几个北邮研二(开学研三)的学生。某个周末,他跑北邮找这些实习生打球,顺便找我吃了个饭,从他口中得知,IBM,传说中的蓝色巨人,竟是如此的高大上,在盘古大观办公,给其他公司做咨询,做解决方案。

我所在实验室的小组是做硬件的,有个高两届的优秀师兄,也想去爱立信,不知道啥原因没去成,去了另外一个台资企业,两年后跳槽去了爱立信。高一级的两个师兄,去了上海marvel,这在当年看来都是非常好的职业起点。

直到我毕业那年,通信向毕业生多优选外资科技公司,尤其是欧美企业,比如爱立信、高通、intel、marvel等,日韩企业次之。再就是有一大波去各个级别的运营商的,移动、电信、联通,以及还有一票去各种银行软开的。

比较奇怪的是,认识的人里面,几乎没有去华为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师兄师姐们都不去,他们的认知自然会影响到师弟师妹们,那年头工作并不难找,都是华为是保底的offer。

我研二(11年)暑假交接完实验室的项目开始找实习,还算顺利,去了三星电子北京通信研究院,毕业后又留下来工作了三年,在三星电子正式上班两年后,我下定决心要离开,去崛起中的互联网公司碰碰运气。

决心离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技术面。在三星呆了三年之后,感觉在原来岗位上能学的东西都学的差不多了,再待几年进步空间非常有限。外企中国分部,始终是做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核心技术都放在他们本土本部。

二是收入面。工资涨幅赶不上自我期望,我在三星的起(月)薪是9800,第二年涨了500,第三年涨到13000多点。

加班费另算,每个月最多可以加班36个小时,加满36个小时,加班费大概能到月薪的30%,第三年的月薪+加班费,大概税前月收入能到一万七八。

从湖南山沟沟里爬出来的我,还没毕业就开始帮家里还债,毫无家庭助力可言,靠这工资收入,几乎看不到在北京买房定居的希望,想在北京定居,必须另谋他路。

三是互联网公司的财富效应。14年阿里巴巴美股上市,造就了近万名千万富翁,这些千万富翁里面,绝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线员工,并不比我身边的同事优秀,能有那个身价,无非就是去阿里的时间比较早。

实验室隔壁小组有个同学,毕业去了阿里,上市前给了一笔期权,按上市当天的收盘价,那笔期权价值120万人民币。

同样上班两年半,他在阿里赚到的收入,是我在三星电子的三四倍。这个信息对当时的我是非常震撼的。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我决定转行去互联网公司碰碰运气。

具体去什么互联网公司,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必须是崛起中的,规模还不大的,业务空间有足够想象力的,还没有上市的,老板能力和人品被验证过的,拿到足够投资三年之类死不了的互联网……

满足这些条件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多,字节跳动排在第一位。我查到字节跳动对算法工程师的缺口很大,于是就开始准备这方面的技能,准备了大半年,三年合同期满,正好那会三星裁员,我争取到了裁员指标,拿到N+1分手费,一共七万多块。

3月底从三星出来,找字节校友内推,无奈最后一轮非技术面没通过……如果那次运气好一点通过面试,现在身价起码过亿,人生状态或许大为不同。

那次失业了三个月,后期心态已经慌了,颇有些违背初心的饥不择食,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其中就面试了IBM。

有个女同学毕业去了IBM,听她说那边非常人性化,很闲,她业余开了个淘宝店,副业收入超过主业不少……

女同学给我内推了简历,面试发挥我感觉还不错,最后一轮面试结束前,面试官问我期望月薪多少。我说两万五,面试官面露难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万五的月薪并不是我瞎说,而是我了解到的互联网公司对应我工作年限的基本行情,我后面入职的互联网中型公司,确实给到了我这个收入。

面试完女同学知道我要了2.5万月薪后,她说很定给不了,她组长在IBM呆了七八年,月薪也没有这么高。

前几天看一个IBM老员工回忆贴,他07年社招入职IBM,月薪14K,17年离职,月薪28k。

无论三星,IBM,还是微软等其他外企,八九十年代他们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薪资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月薪可以在北京买两三平米房子,但他们的薪资并没有与时俱进,更没有赶上房价涨幅,到了2010年之后,相比国内的互联网大厂或者新兴创业公司,外企薪资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我离开三星的三年内,分别在三家互联网公司呆过,平均月薪分别是3.2万,3.8万,5.5万(毕业第五年),这个收入呆在三星或者其他外企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那会很多微软、三星之类的外企员工纷纷跳槽到互联网公司,一直到19年互联网红利消失,饱受无效内卷之苦的互联网民工,又开始怀念外企人性化的工作环境,开始回流,然而外企已经无力回天了……

喜欢这个话题的点个赞,明天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