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终南僧明亮者,近从天池来。饷余天池苦茶,授余烹点法甚细。余尝受其法于阳羡士人,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面不黟,是具人清净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跛石人未易领略。余方远俗,雅意禅栖,安知不因是,遂悟人赵州耶。时杪秋既望,适园无诤居士与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同试天池茶于茶寮中谩记。

译文:

在啸轩城墙的西边,我建了一个宽敞而小巧的茶室,里面设置了茶灶,所有取水、煮水、洗涤和拂尘的工具都准备好了。我选择了一个稍微懂得茶道的人来主持这一切,另一个人则负责烹饪和汲水。客人到来时,茶香就会隐隐从竹林外飘起。

那些与我交往的禅修者,经常与我相对而坐,盘腿而坐,品茶,讨论关于无生(即无生无灭,佛教中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的话题。终南山的僧侣明亮,最近从天池来。他送给我天池的苦茶,并教我非常细致的烹茶和点茶的方法。我曾经从阳羡的士人那里学过这种方法,大致上都是先注意火候,然后是注意水温,通过观察水煮沸时的蟹眼、鱼目般的细微气泡和泡沫的沉浮来检验茶的生熟,这些方法都是一样的。但明亮所烹制的茶味道极其清冽,茶乳的表面没有杂质,这是只有具有清净心性的人才能领略到的茶中三昧。

总的来说,这种茶味,不是那些远离尘世喧嚣、心怀禅意的人是无法轻易领会的。我远离世俗,倾心于禅修,谁知是否会因为这茶,而领悟到赵州禅师的禅意呢?时值深秋十六日,我与适园无诤居士、五台山的僧侣演镇、终南山的僧侣明亮,一起在茶室中品尝天池茶,并记下这段经历。

煎茶七类

一人品

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隐逸,有云霞泉石、磊块胸次间者。

译文

煎茶并非随意而为,它需要煎茶人与茶的品质相互匹配、相得益彰。因此,煎茶的方法往往只被那些高雅、隐逸、内心有着如云霞、泉石般宽广和磊落的人所传承。

二品泉

泉水以山水为上,次江水,井水次之。井取汲多者,多则水活。然须旋汲旋烹汲久宿贮者,味减鲜冽。

译文:以山泉水作为泡茶的水是最佳的,其次是江水,再次是井水。井水的话,选择那些经常有人汲水的井,因为汲水多则水更为活跃。但是,必须要注意,要即汲即用,即烹即煮,因为储存过久的水,其味道会减少鲜甜和清冽。

三烹点

煎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饽鼓泛,投茗器中。初人汤少许,俟汤茗相投,即满注。云脚渐开,乳花浮面,则味全。盖古茶用团饼,碾屑味易出。叶茶骤则乏味,过熟味昏底滞。

译文:煎茶要使用活跃的火候,等待水开始冒泡,泡沫翻滚鼓起时,再将茶叶投入到茶器中。先倒入少量的热水,等待茶和水相互融合后,再注满水。随着水气的升腾,茶的云脚逐渐展开,茶乳像花一样浮在水的表面,这时茶的味道就完全释放出来了。这是因为古代的茶通常是团饼状的,碾碎后茶味更容易渗出。而现代的茶叶如果过于匆忙地冲泡,则会显得乏味;如果煮得过久,味道则会变得浑浊且滞留在底部。

四尝茶

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啜。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

译文:茶入口时,应该先用来漱口,然后慢慢品啜。等待茶的甘甜滋味在舌头上涌起,这时就能品味到茶的真谛。如果在茶中混入其他果物,那么茶和果的香味都会相互夺去。

五茶候

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谭把卷。

译文:在清凉的台榭和静谧的室内,或是明亮的窗户旁弯曲的茶几上,无论是僧侣的居室还是道士的道院,伴随着松风竹月的声音,无论是静静地坐着还是漫步时吟诗,都是一种极为宁静和雅致的享受。

六茶侣

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轶世味。

译文:文人墨客、僧侣道士、闲适的老者以及散淡的隐士,或者是那些身居高位、超脱世俗之人,超越了尘世的纷扰和俗味的人。

七茶勋

除烦雪滞,涤酲破睡,谭渴书倦,是时茗碗策勋,不减凌烟。

译文:消除烦恼,驱散心中的郁闷,洗去酒后的困倦,打破困倦的睡眠,在交谈时口渴,阅读时感到疲倦时,一杯好茶的功效不亚于战功赫赫的勋章,其带来的益处不亚于在凌烟阁上被铭记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