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对《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有一定的了解,会立即下结论,加入CPTPP,难于上青天。

在其中2300多条款中,有些可以说完全是针对中国的。

当然,这种针对不等于敌视,因为,因为是群里共同要遵守的规则,大家都要遵守,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也遵守,那就是自己的选择了,是上餐桌去分食物,还是做别人选择的菜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个“另类”。

由于不同的体制机制,这种体制机制要素全面地渗透在市场经济中,一定会出现不一致的动作,不合群规;也就是说,中国在贸易关系中的定位,不可避免地会打上体制的印记,或者是安全需要,或者是目标性的需要,这就失去了国际贸易中的共同。比如政府性的采购,中国不太可能只看价格,首先要安全,司马南痛骂联想,可政府采购还是要用联想的产品。

相比较而言,中国对安全性的要求更高,而且有体制性的原因,不仅仅是广义的安全。要打开政府采购时的平等原则,对很多国家来说,就不是个事,对中国来说,就是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21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表示:

“自申请加入CPTPP以来,中方按照加入程序与各成员进行了沟通和磋商,中方已对协定内容开展了充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评估,主动对标CPTPP规则,推进相关领域政策调整和修立法工作,还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市场准入出价做好准备。中方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达到协定的高标准。”

不管最终能不能加入,商务部如此鲜明的表态与过去很不同。

在最初的CTP时代,中国一边申请,一边在推动自贸区的负面清单,认为我把条件给你了,门打开,你进来,这是以中国为世界中心坐标的姿态;经历了WTO的摩擦,经历了疫情之后的去中国化倾向,思维定式改变了。过去是打开门,请别人按要求进来,现在发现别人不进来,公布了外资在中国办银行可100%控股,国内一片惊呼,感觉是要丧失金融主权了;结果是没人来;于是,要放弃大清朝拜的意识,去主动推开正在向我们关闭的全球化大门。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是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二是打开了国际市场。

允许老百姓做生意,拥有私人产权,一下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真实意义上的“人民经济”,是对官本位的突围,结果,人们还是认为全民所有制才是人民的,私人产权不是真正拥产权的老百姓自己的经济;融入国际市场,也被批评为买办,但是,口号归口号,中国在进入WTO后,已经发展成外向型经济,强大的中国制造是为全球提供服务,如果全球主要经济体拒绝你的服务,靠俄罗斯的贸易增加,毫无前景。所以,新的政策语言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强调合作:这是必须,不是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的强调,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号。

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积极推进高标准经贸协议谈判及实施,加大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力度”。

问题是双方对问题的理解是否一致?

比如“数据跨境流动”,对CPTPP而言,是要解除互联网的限制,以及蓝盾对用户的监控,中国不太可能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承诺的条款,没有触及到核心:

“进一步提升货物贸易零关税产品的比例,着力以负面清单的方式全面推动服务贸易和投资扩大开放,有序扩大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扩大数字产品等市场准入,积极对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标准认证、政府采购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

相信这些内容都有条件做到,但还是过不了关,双方都清楚核心内容是什么?

如果想排斥中国,随便拿出几条就行了,比如非市场化行为,仅些一条,就把中国经济体系中的二元结构打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