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武汉“就像一个五官轮廓漂亮,却又气质粗糙的姑娘,缺少精致搭配和精细化的呈现,更缺乏开放及对外沟通的智慧。”这显然有失偏颇,在这个越来越讲究精细化的时代,当一些城市因为应对失策陷入停滞陷阱,看似“粗糙”的武汉却在强势复兴的道路上愈发奋进。

这里有着非常完整的重工业产业链以及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另一个有着如此禀赋的城市是沈阳。但与沈阳的挣扎不同,武汉是中部最重要的新兴产业集中地之一,将产业经济的平稳增长与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同期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前,“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街头标语就时刻提醒着武汉市民,这是一座亟待复兴的城市。这个大规模引来投资、大规模导入人口的中部重镇曾享受了政策红利的叠加,冀望“借着高铁的东风、庞大的基建与教育的力量,继续发展下去”。

生活就像热干面,普通而有滋味

武汉是个有历史亦生故事的好地方,有山有水有人杰,但更惯常的,是当地小市民气息。最直观的景象,就是每天一大早,彪悍的武汉人就选择或端着热干面,或拿着面窝烧梅,或揣着豆皮煎包匆匆忙忙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身为道地湖北人的池莉曾写遍了武汉的女性,她认为,武汉是一个需要踏踏实实居住的城市,居住才会发生真实生活和惊奇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口吸引力是红利,更是生产力。在北漂、沪漂、蓉漂的火热之际,汉漂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2015年时武汉人口总数已超千万,其中非武汉籍人口为500万左右,一半儿人都是汉漂,这些年来武汉的人口仍在流入。武汉的年轻人口净增率也一度是只低于深圳,在二线城市里位居榜首,百万大学生群体走出了无数产业人才、互联网企业人才,以至于财经作家叶檀都觉得,如果把武汉的教育资源给深圳,“深圳就飞了”。

九省通衢、气吞云梦的大气武汉

新世纪初,曾有美国学者对武汉的水资源优势大为认同,“相对于中国70%的城市,这是一个难以复制的条件。”“淡水资源丰富,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这是对武汉的极大认可。

因水而兴,武汉是传统意义上的重要港口城市,然而其还不止于此。“百湖之市,三镇隔江,鼎立九省”——“九省通衢”的交通区位是武汉从前工业兴起、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武汉实现发展的核心资源。

城市大比拼时,本城拥趸往往半自嘲半傲娇的喜欢用“大**”来形容自己深爱的、所处的城市。严格来看,除去北京、上海等确实体量超大的城市之外,仅从区域就名副其实的就有“大武汉”等少数城市。武汉城市面积到底有多大,以国内来说,曾经相当于8个香港/5个厦门/4个深圳/1.3个上海;国际城市对标,相当于4个东京/5.3个伦敦/11个纽约/80个巴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热衷的中国第四城之争,这个荣誉曾经是属于武汉的。于城市地位、要素禀赋而言,武汉本就优于一般的省会城市,作为近代史上开埠城市之一又带来了不少加持,具体表现就是医疗、教育、科研等配套的完善程度远超绝大多数省会城市。

身为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龙身腰眼”这一重要位置,武汉被广泛看好。国家首次定义“超大城市”时,武汉就在其列,被誉为中国天然的“洲际城市”,只是武汉的实力一直处于逐步兑现的阶段,“武汉是一个超级潜水艇式的城市,藏在水面下的经济潜力,比目前浮出水面的大得多。”

促使武汉经济潜力加速兑现的还是交通区位优势。昔日因水道通达而万众汇聚的武汉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通过资源整合,结合铁水空多式联运,武汉重塑“九省通衢”的辉煌。

还能再次“驾乎津门、直追沪上”么?

在民间舆论的比较时代,武汉的趋同目标一为郑州,一为成都,偶尔也会拉来与同为长江城市的重庆比对。武汉与郑州是中部双子星之争,和成都的“你追我赶”就有了些较劲的味道。

2008年,武汉GDP超过成都,2011年成都实现反超;2014年,两城同破万亿大关,武汉略高一线;2015年、2016年武汉都对成都保持领先。据说,武汉市有部门每季度都会将武汉与成都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而成都市有单位也是必记录武汉市的每季度经济数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近十年来,立志与杭州竞争“中国第五城”的成都,在GDP排名上,在各种榜单上,确实领先了武汉不少。

不过,一度“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传统工业重镇武汉,从未忘记要寻回昔日的荣光。多年的努力发展,在“大临空”、“大临港”、“大制造”、“大交通”、“大科研”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表现的武汉还将继续做大,这是由内陆长江干流地区在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由武汉的地位所决定的。

虚妄与浮躁,是每一座发展中的城市的最大敌人。江湖气息浓厚的武汉却是很好的避免了这些负面因素。比如,和北京必谈中关村,上海必谈张江一样,快速发展的武汉光谷也是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新兴战略产业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