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周鸿祎与郭有才的爆火,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注意力”的能量。实际上,公司品牌更是如此,无论产品有多好,没有注意力就很难有销量,更难拿出亮眼的业绩。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就有这样的一个品牌,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调侃为“查无此人”,那就是极越汽车。

实际上,极越这个品牌来头不小。据了解,极越是吉利控股旗下新成立的汽车子品牌,公司主体是2023年8月初新成立的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天眼查信息显示,极越汽车当前由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持股65%,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持股35%。而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曾用名:集度汽车有限公司)为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公司100%持股。也就是说,百度通过后者间接对极越持股35%。

虽然该品牌与此前二者合作成立的集度,无论是公司主体还是品牌名称都大相径庭,但是据内部人士透露,实际上相当于集度品牌改名而来。在公司内部也只是更换了一个项目名称。这也意味着,推进极越项目的团队,或许还是集度的“原班人马”。

很显然,极越换一种身份归来,或将改变其原有的发展策略,甚至可能会走一条与过去不同的路线。不过,极越在新能源市场遇冷的尴尬,似乎并没有因为改名而有所改变。

公开数据显示,极越首款车型极越01自2023年10月正式上市至今,每月销量仅仅数百辆,市场表现并没有达到预期。数据显示,时至2024年4月,极越01的销量也仅为362辆,在极越汽车销量中占比100.00%,在SUV销量中排名更是200名开外。这种市场表现,用惨淡来形容也毫不过分。那么,背靠汽车、AI科技大厂的极越,何以至此?

为了刷存在感,甚至“甘心”被骂

极越CEO夏一平曾说,“当你骂我的那一刻,我也算成功了,因为你已经知道极越了。”由此可见极越的存在感之低。

虽然极越不够知名,与其起步较晚有关。但是相比小米汽车等品牌依靠粉丝的热捧而快速崛起,极越不受市场关注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还要归因于其对消费者利益以及消费体验的漠视。

例如,2024年4月中,极越官宣的销售政策变化,就引发了一场风波,极越也因此真的被骂了。2024年4月15日,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对外宣布,自当天起下定的用户,将享受到免费终身智能驾驶服务,该软件在正常售价下价值近两万元。而按照极越官方客服的回复,极越已明确表示不会为刚购车的车主,提供新的补偿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意味着,此前购买极越汽车的车主,用同样的价格购买的极越汽车,将无法享受到新客户所能免费享受的终身智能驾驶服务。很显然,这对刚刚提车的车主,并不公平。因此,极越的这些车主,普遍感觉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而集体要求极越官方给出合理的解释,并提供补偿方案。

不过,据媒体报道,极越官方的回应却十分冷淡,甚至对通过极越直播间、官方微博以及夏一平先生个人微博平台寻求对话、表达关切的车主采取了强制性的拉黑、禁言等“暴力”操作。

因此,极越此举也被指是阻断消费者的信息反馈通道,属于危机公关中的暗黑操作,而本身就销量不足的极越,也因此口碑受损,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与此同时,其品牌公关能力也遭到质疑。

实际上,此前极越就因为产品定价与用户权益设置问题踩过坑。据了解,刚刚上市时,尽管极越高举高打,但是近30万的售价,导致极越01的市场反馈惨不忍睹。

为此,2023年11月,极越汽车宣布,其首款车型极越01全系车型价格下调3万元。对于此前已提车的老用户,极越给予3万元差价现金补偿,同时还增加了智驾系统免费升级等若干权益。

此外,近期极越汽车还被曝存在用户只是试驾体验,却变成了“锁单买车”的情况。据车主告知媒体,即便自己在上海没有购车资格,也要被“强制买车”,否则试驾押金不退。

尽管黑红也是红,但是极越通过这种被消费者“吐槽”甚至“唾骂”的方式,引发舆论风波,恐怕并非明智之举。因为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纸终究包不住火。极越汽车对消费者的冷漠态度,对消费者服务体验的漠视,更像是一剂“毒药”,恐怕会贻害无穷。

员工偏爱小米SU7却遭开除,极越却顺势蹭热度

据了解,极越汽车一直以汽车机器人新物种自居。不过,2024年4月中旬,这个新物种,却因为一名博主爆料,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起因是博主“大姚Tok”在微博发文表示,自己因购买小米SU7后,被所在公司开除,理由是违反竞业协议,且未给予其赔偿金。虽然该博主并未直接点名极越,但是网友通过博主对该公司的描述,猜测可能正是极越汽车。

事后,极越汽车也对此进行了公开回应称,网传极越汽车因员工姚某某(以上博主)购买某米汽车而开除一事,与事实相悖;但极越同时承认,公司单方解除其劳动合同。该事件也引发了网友对于“公司单方面辞退员工是否合法”这个问题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极越汽车法务部微博内容显示,极越公司辞退该员工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其购买小米SU7,而是姚某某身为用户发展部门负责社交媒体/私域运营岗位工作人员,却持续为小米品牌车友群运营,长期宣发、且只宣发小米品牌车型相关内容,与其所在岗位职责直接冲突,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不竞争义务。

此外,极越官方还表示,根据姚某某上述社交媒体账号的宣发时间戳显示,其宣发行为多次发生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内。而且,公司记录显示,姚某某还存在多次无故旷工行为。公司认为,公司单方解除其劳动合同,于法有据,亦合情合理。

虽然也有网友对“大姚Tok”这位博主的“不忠”行为表示不齿,甚至冷嘲热讽。也有网友感叹称:没想到极越汽车偌大一个公司,居然要靠辞退员工来蹭小米SU7的热度,才能找到一点点存在感,真令人唏嘘。

由此可见,该事件也将极越汽车的市场存在感不足、不受消费者甚至内部员工“待见”的尴尬,暴露无遗。与SU7几乎相同的价格,却难以获得消费者认可,极越与小米的差距,不言而喻。

押注汽车机器人,智能化却难成为竞争力

刚刚过去的2024年4月,极越01销量环比下降29.16%。而最近的12个月中,2023年12月极越01的最高销量也仅为774辆。不足千辆的月销量,也足以证明,极越以“汽车机器人”作为其品牌定位,消费者并不买账。

不过,极越对其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却似乎是信心十足。而且,4月15日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前夕,李彦宏也坐上了极越01这款搭载百度智能驾驶技术的汽车,与极越CEO夏一平“同台”直播。而且,这场直播还引发了社交媒体的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直播期间,李彦宏和夏一平还聊到了极越全新高阶智驾技术PPA、大模型上车等话题。而在一个月前的极越AI DAY上,夏一平就宣称极越基于百度Apollo、百度地图的AI能力,到2024年年底,只要百度地图能导航能到的地方,极越智驾就能开。

只是,背靠百度人工智能技术、有众多智能科技加持的极越01,市场反馈却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极越的智能驾驶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品牌声量,更没有被广大消费者认识并接受。

实际上,相比智能座舱、舒适的内饰设计与驾控体验等更为实用的选车标准,AI大模型热潮之下,AI标签对于极越汽车来说,更像是锦上添花。

有数据为证,2023年,易车进行了对增换购车主购车原因的调研,排名前五的依次是家用、安全、经济、舒适、智能。换言之,即使是换购用户,智能化也仅仅排在第五位,更何况众多首次购车的用户。

因此,当极越汽车成立至今,一直在强化自己的“汽车机器人”定位时,却对车型最基本的动力、尺寸、配置所谈甚少,更给人一种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之感。

而在“蔚小理”、华为问界、小米等头部品牌都在各自的品牌影响力之下,大谈特谈智能化标签之时,极越汽车的智能化又有多少优势,消费者或许并没有明确认知。至少,在差异化竞争方面,极越汽车还没有足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关键词。

结语

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极越背靠百度、吉利两棵大树,无异于含着金钥匙出生。遗憾的是,华而不实的智能化标签,并没有给极越的市场表现增色几分。

相反,正因为其反复强调极越汽车的智能化特点,而忽略了对消费者所关注的其他“卖点”的重点宣传,而让极越汽车有一种“泯然众人”的孤独感。

极越汽车上市以来销量惨淡、大幅降价却依然并不抢手的现实,也似乎预示着,由“集度”改弦易辙而来的极越,依然没有改变其以技术驱动市场,却忽略市场需求、消费者真实体验的本质。

而在人工智能加持的新能源汽车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极越汽车给自己贴上的智能化标签,并没有给这个市场“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因此,也决定了其一波三折的坎坷命运。但愿这个行业“新贵”,能够因为其智能化基因,成为行业的一股新生力量,早日为自己“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