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内容独家文章,由【紫晶洞摄影】创作,独家发布在网易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是上海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一个镇,这里有包括国家级、地方级共12项非遗三林镇,由西林街、中林街、东林街组成,历史上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美称。现在整条三林古街的长度大约近500米,基于古建筑重修,这里古韵依旧,浓缩了浦东的传统文化。这个小镇有“三宝”、“三绝”和“三特”,三宝为:三林塘崩瓜、三林塘标布、三林塘酱菜;三绝为三林瓷刻、三林本帮菜和三林刺绣。三特为:三林舞龙、“三月半”圣堂庙会和城隍出巡。如果把三宝之一的标布和三绝之一的刺绣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怎样神奇的化学反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

先来简单的认识下三绝之一的、有近一千多年历史的三林刺绣,古称“筠绣”,是一种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走针技艺上吸取了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这“四大名绣”的精华,又结合本土绣法,形成了线细、行针密、针法多样、色彩丰富、不留针线痕等120多种工艺,这项传统的 “ 三林刺绣技艺” 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三林刺绣技艺作品)

三林刺绣有着独创的独具特色的“抽、拉、雕”三大手法:“抽”,是在丝绸上抽掉几根丝,形成一定的几何图案;“拉”,是用针线将丝拉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雕”,用剪刀剪掉平面上一些部位,再“雕”成镂空的立体图案,这是上海三林地区特有的地方刺绣形式,是上海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绣艺流派之一,看看龙图边上的蝙蝠,就可以看到这三种技艺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三林刺绣技艺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三林刺绣技艺作品)

上面这幅作品,很明显用了抽和拉的技艺,在三林标布上抽去几根线,再把两边拉成织布的梭子形状,而角上形似是一只织网的蜘蛛。有人或许会问,刺绣不是绣在丝绸上的吗?这个好像是布啊!确实如此,而且对三林的非遗推广来说属于如虎添翼。

三林的三宝里有一宝就是有着七百年历史的三林标布, 因其精细的纺织技艺和严格的标准规格而得名,明代中期,三林塘因布市而繁荣昌盛,成为松江府纺织中心之一,每天上市的标布达上万匹。民间流传“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三林布”,可见其盛况,甚至进入皇宫,成为御用衣袍布料,而且“ 三林标布纺织技艺”也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三林标布织布场景)

在三林标布上进行三林刺绣,把两个非遗项目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是哪位高人?别急,先看看这三林文昌阁,前身是百年前的三林书院,原建筑已被破坏,现在看到的是仿古二层亭阁式建筑,在它背后是三林民俗馆,这可是最值得去的地方,不但能了解三林塘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能还会见到那位懂得强强联手的高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三林文昌阁)

管理三林民俗馆的是三林标布传承人刘佩玉,前面介绍的那些作品都是她做的,全部自己构思底稿,再根据不同风格选择相应的材料来完成。这里还是她的织梦坊,传承非遗是刘老师最大的愿望,墙上的民国仕女图就是用各种三林标布组合而成的,展现的是乡风、乡情、乡韵、乡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佩玉老师的创作基地)

刘老师接待来访的团队和游客时经常说:“从棉花的棉籽到织成三林标布有72道工序,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她自费买织布机、纺线机、各种织机配件、土布、各样针线,热心为大家解说,还向民间老艺人取经求教,不断发掘、整理这项传统技艺,并且义务到学校、妇联、社区去传授各种编制刺绣技艺,真正做到了传和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佩玉老师的三绽纺纱车)

把织布和刺绣强强联手,这两个手艺犹如是刘老师的左右手,一个是从小看外婆织布,耳濡目染加上手把手的传授,技艺无出其右,另一个对她来说也是属于一枝独秀,毕竟她曾经是三林绣庄的首席绣娘。

工业化对传统的冲击在商业方面是巨大的,所以就算非遗的文化也要求新求变。除了刚才提到的各种装饰画,刘老师还贴近时代的脉搏,做了很多时尚的东西,钥匙包、扇子、旗袍、书签、生肖玩偶、香袋挂件、手包挎包等等,下面这把标布扇子的两片荷叶用了三林刺绣中的雕、抽、拉三种手法,显得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佩玉老师制作的标布扇子)

前一阵刘老师在了解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口罩紧缺时,就利用三林的标布做口罩,捐赠给志愿者,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佩玉老师制作的标布口罩)

这是刘老师在演示编制花带,小小一条花带,编织的复杂度不亚于织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老师在演示编制花带)

在刘老师很小的时候,觉得最神奇的就是花花绿绿的棉线在外婆的手里,仅靠一个个小小的两头尖尖的织布梭竟然就能变成一整张细密绵暖的标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老师眼里神奇的织布梭)

现在是我们见证神奇的时候了,织布梭在线之间飞来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织布梭在线之间来回穿梭)

梭子来回穿梭的时候,脚也不能停,各个踏板在控制着织布的图案,次序不能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老师演示织布过程)

踏板的高度调节也是个技术活,只有一致了,运行起来才能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老师正在调整踏板高度)

不一会,“热气腾腾”的新鲜三林标布出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刚刚织好的三林标布)

再来段实拍:申请到非遗的三林标布纺织过程:

三林的非遗传承人刘佩玉老师表演三林标布纺织技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三林的非遗传承人刘佩玉老师表演三林标布纺织技艺

刘佩玉老师作为非遗传承人坚守在三林的非遗阵地上,已经十几个春秋了,她制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她的巧思和情感。她靠着自己的技艺多次在区、市各类民间手工艺比赛中获奖,还代表上海参加了中日韩文化交流,将三林刺绣和标布制作技艺带到海外。虽然她的学生不少,但是复杂的三林标布编织和刺绣技术要找到真正传人,还有很多路要走,毕竟随着机织、电脑绣的工业化普及,手工的三林织布和刺绣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良性的进化状态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更是要靠各方面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刘老师融合两项非遗项目的手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