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用间之计屡见不鲜,其中著名的郑国渠也是由一位韩人间谍郑国负责修建。当时身份暴露之后,朝堂大为震惊,秦国宗室大臣都建议秦王嬴政逐客,将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客卿驱散,以免其中仍有间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背景之下,李斯著名的《谏逐客书》由此诞生,其中提到对秦国贡献最大的五人都来自其他国家,而四个君王采纳这些人,从而使秦国发展壮大到现在这个地步。

《史记·李斯列传》: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我们先说其中的五子,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具体为秦国做了什么贡献呢?

由余:秦穆公称他为邻国圣人

由余:秦穆公称他为邻国圣人

《韩非子·十过》记载了由余的事迹。当时他是西戎的使臣,到秦国拜见秦穆公,秦穆公问他古代贤主为什么会得到国家、又为什么会失去国家,由余只回复了一个“俭”字。

由余解释道,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只用简陋的盛器来吃饭、喝水,但是当时南到交趾、北到幽都、东西方向日月升起落下的地方,所有人都对他心服口服。等到虞舜继位,他砍伐树木、用刀塑形、并用漆和墨来制作吃饭的盛器,诸侯都觉得奢侈,国内不服他的有十三人。

后来禹制作祭器,在外部用漆墨粉饰,在里面用朱砂画画,制作精美,国内不服他的有三十三人。等到殷商的时候,他们的饮酒器有镂空的、有玉质的,更加奢侈,国内不服的人增加到五十三人。由此可见,古代贤主凭借节俭来得到天下。

秦穆公听到这番解释,惊为天人,就送了戎王十六个女乐,戎王成天沉溺在女乐之中,由余的建议也不听,于是由余便留在了秦国效力,后来帮助秦国攻打西戎,兼并了十二个国家,国家土地扩展了千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里奚:我的价值远超五张黑公羊皮

百里奚:我的价值远超五张黑公羊皮

百里奚以前家里贫穷,流离失所,后来被晋献公作为陪嫁臣送给秦国,不堪其辱逃回了故乡楚国南阳。秦穆公听说了他的才能,但是又不想大张旗鼓惊动楚国,便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这位名义上的逃奴,所以百里奚也有个外号叫“五羚大夫”。

他辅佐秦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倡导文明教化,重视百姓的生活。他的爱民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唐代李白曾经发出感慨:“秦穆五羊皮,买死百里奚。”终年104岁。

百里奚去世时,举国上下不论男女都痛哭流涕,小孩也不唱歌谣了,舂米的人也叫不出相应的号子,可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蹇叔:如果不是百里奚,我不会去秦国

蹇叔:如果不是百里奚,我不会去秦国

蹇叔是一名宋国的隐士,当初百里奚流落街头,正是他收留了百里奚。他有识人之明,曾经奉劝百里奚不要去投靠齐君无知和周厉王的弟弟王子颓,后来他俩果然出事,前者被雍廪等人杀害,后者造反失败被杀。

百里奚穷怕了,第三次就没有听蹇叔的建议,去投奔虞国,结果晋献公假途灭虢,俘虏了百里奚,这才有上文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换百里奚的桥段。

百里奚发迹之后很感激蹇叔,就给秦穆公推荐蹇叔,生怕他不来,还让使者传话:要是他不来,百里奚也不在秦国任职了。为了好友前途考虑,蹇叔无奈前去秦国,担任了右庶长,和百里奚合称“二相”,为秦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丕豹: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丕豹: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丕豹原来是晋国人,他父亲丕郑是晋国的大夫,却被晋惠公杀了,丕豹逃离到秦国,效命于秦穆公,一心想怂恿秦穆公攻打晋国,为父亲报仇。

不过李斯用此人做例子,颇为牵强,史上他两次劝秦穆公伐晋,都被拒绝。

第一次是他投奔秦国时,认为晋国百姓都想赶走晋国大王夷吾,建议攻晋,秦穆公看破他的小心思,回复道:“如果百姓这么不听话,夷吾又凭借什么诛杀大臣呢?能诛杀大臣,说明他还是能调动百姓。”

第二次是晋国闹饥荒,丕豹建议趁机攻伐,秦穆公问了公孙支和百里奚的意见,都认为夷吾和秦穆公的仇恨不应波及百姓,反而应该进行救援,于是秦穆公用船和车载粮前往晋国救济。

这倒是颇有几分人道主义精神,即使两国局势紧张,也不影响基于人道主义的救济。

公孙支:我是百里奚的铁粉

公孙支:我是百里奚的铁粉

那位假途灭虢的晋献公死了之后,晋国内部局势混乱,奚齐被立为王,又被大臣里克杀死,荀息将卓子立为王,结果两人都被大臣里克杀死。

还在秦国的夷吾请求回晋国继承王位,公孙支提醒秦穆公夷吾猜忌好胜、不好对付,秦穆公不听,派兵让百里奚护送夷吾回国,原本夷吾承诺回国之后便割让给秦国河西八城,最后却爽约了。

晋国闹饥荒时,公孙支和百里奚都建议救济晋国百姓。后来秦穆公想立公孙支为上卿,公孙支推让给百里奚,自己作为次卿。不能不说,公孙支的道德修养还是很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完《谏逐客书》中的“五子”,我们来说“四君”。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四君”指的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实际上不是,说的是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

上文已将秦穆公任用五子、发展国家说得十分详细了,那么其他三人又任用了哪些贤人呢、做出什么功绩呢?

秦孝公:商鞅变法

秦孝公:商鞅变法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商鞅又称公孙鞅,卫国人,一开始在魏国担任中庶子,魏相公叔座死前推荐给梁惠王,梁惠王并不重视,后来便来到秦国,效命于秦孝公。

他担任左庶长,提出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强国措施;担任大良造,率领秦军围困魏国安邑并招降,逼迫魏国割让河西之地求和。

秦国给他於、商等十五个城池作为封地,号称商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惠王:任用张仪,实施连横之计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啥叫“连横”?就是促使其他诸侯国亲近秦国,和“合纵”对应。

别人是仗剑走天下,张仪凭借一张嘴,为秦国“冲锋陷阵”:他到魏国担任国相,想说服魏哀王效命于秦国,以此让其他诸侯国效仿,没成功便暗自让秦军攻打魏国,最后才说服哀王臣服秦国;他到楚国,戏耍楚怀王,骗他要是能够断绝和齐国的交往,便送六百里地给他,结果楚齐断交之后张仪却说只有六里地。

不过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西并巴、蜀是司马错的建议,不是张仪,这或许是李斯故意夸大的地方?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远交近攻

秦昭襄王:任用范雎,远交近攻

昭王得范雎,废穣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范雎是魏国人,以前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被须贾诬告叛魏,魏相十分生气,打断他的肋骨和牙齿,将他拖到厕所里,有喝醉酒的人还对着他撒尿。后来范雎便逃亡到秦国。

他提倡“远交近攻”,废除了穣侯的策略,促使秦昭王废弃太后,将穣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逐出国都,将权力收归秦王宗室。

担任宰相期间,范雎决定在由秦入蜀的群山中开辟道路,也就是褒斜道。从此之后,巴蜀的粮草可以更加便捷地输送到秦国,秦国的军事调度可以更加从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以上便是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五子”、“四君”:“五子”是指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四君”是指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襄王,后三者又凭借商鞅、张仪、范雎成为贤主,因此总共涉及到八个客卿。

然而笔者始终有个疑问:李斯当初也是吕不韦的门客,为何他不将吕不韦罗列上去呢?难道凭借吕不韦的功劳,还不足以和这8个客卿相提并论吗?还是说李斯和吕不韦关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