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是个传说,也就是说,历史上应该并没真正发生过。

这个故事,大约成型于唐代,当然,以前已经有了些许“根苗”。

说“成型”于唐代,至少有如下证据。

一个证据,

是唐初的《琱玉集》。

这部书,作者不详,分类很像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容却很具民间色彩。原书据说十五卷,今仅存唐写残本十二、十四两卷。

十二卷《感应篇》中说:“

杞良,周时齐人也。庄公袭莒,杞良战死。其妻收良尸归,庄公于路予(遇)之,良妻对曰:‘若良有罪而死,妻子俱被殓设。如其无罪,自有庐室,如何在道而受予(遇)乎?

遂不受吊。庄公愧之而退。出《春秋》。

一云: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起(超)女仲姿浴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问曰:

君是何人?因何在此?

对曰:

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从役而筑长城,不堪辛苦,遂逃于此。

仲姿曰:

请为君妻。

良曰:

娘子生于长者,处于深宫,容貌艳丽,焉为役人之匹。

仲姿曰:

女人之体,不得再见丈夫,君勿辞也。

遂以状陈父,而父许之。夫妇礼毕,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杀之,并筑城内。起(超)不知死,遗仆欲往代之。闻良已死,并筑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而哭,其城当面一时崩倒。死人白骨交横,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血滴白骨去(云):

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

即沥血,果至良骸,血径流入,使将归葬之也。出《同贤记》。

二说不同,不知孰是。

另一个证据,

是敦煌曲子中的《捣练子》。

上世纪初,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大量唐五代民间抄写的词曲,其中大部分,被两个叫伯希和的法国人、斯坦因的英国人所劫持。从发现的这些词曲中,整理出了约1200余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捣练子》是其中一首,其曰:“

孟姜女,杞良妻,一去烟(燕)山更不归。造得寒衣无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

还有一个证据,是唐代汪遵的诗。

汪遵,《唐才子传》云:“宜州泾县人。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咸通七年韩衮榜进士。”韩衮,韩愈之孙,是当年榜科状元,汪遵是进士。

他的《杞梁墓》诗云:“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妇孺,谁解坚心继此来。

可知,唐代时候,孟姜女这个名字已经有了;她的丈夫杞良或曰杞梁役使燕山为秦始皇造长城而死;孟姜女随后寻去了那里。

总之,唐代孟姜女的故事已经很盛行了。

后来,这个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一般多作范喜郎和孟姜女。

南宋周煇地理笔记《北辕录》中,也有相关记载。其曰:“八日,至雍丘县,县故杞国,武王封禹后东楼公。县东有葵丘,齐桓公所会也。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即伊尹墓地,名三家。次过范郎庙,其地名孟庄庙。塑孟姜女,偶坐配享有,蒙恬将军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代已经说“范郎”了,而且,民间亦为孟姜女塑像立庙了。

那么,追根溯源,这一传说何为滥觞?

前面讲到,《感应篇》中说“杞良,周时齐人也。庄公袭莒,杞良战死。其妻收良尸归”云云,“出《春秋》”。其实,不是《春秋》经,而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文字不尽相同,大致意思对。《左传》云“杞殖”,“梁”是其“字”。这也就清楚为何后世有人说是“杞梁”了。

但是这里只讲到杞梁为庄公战死,其妻“郊吊”并“抢白”了齐庄公。

这是

周灵王二十二年(

前550年

的事情,这年孔子1岁。

约500年后,刘向著《说苑》,卷四“立节”中,更详细地讲了“齐庄公且伐莒”的作战过程。

其说到,杞梁和华舟奋勇杀敌,莒人说

子毋死,与子同莒国。

此时,杞梁、华舟豪气干云地大喊:“去国归敌,非忠臣也;去长受赐,非正性也;且鸡鸣而期,日中而忘之,非信也。深入多杀敌者,臣之事也。莒国之利,非吾所知也。

遂进斗,杀敌二十七人而死。”

《说苑》接着说:“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弛,而隅为之崩。”

后面哭塌城墙一说,很可能就是从这里演化而来。

刘向还著有《列女传》,被称作是中国最古老的“妇女史”。其“四”,亦有齐杞梁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的记载。

《列女传》,对于后世出现并形成广为流传的“女杰”“烈女”等,起了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