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陈佳俊

编辑/西西弗斯

主旋律年代剧,我们看过很多。

大事回顾,人物传记,稍微用力过猛,就容易拍成PPT式的教育片。

但看这部剧的时候,没有这样的感觉。

不管是它的具体内容,还是剧情推进的方式,都让我不由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那部《恰同学少年》,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每一帧都写着大写的“浪漫”二字。

缺点不是没有,主要是更新有点慢。

《觉醒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我猜,追这部剧的观众里,最开心的应该是历史老师。

特别是教到中国现代史的时候,没必要再绞尽脑汁让学生产生兴趣,只需要让他们回去看看这部剧,绝对事半功倍。

一个小细节。

每当剧中的角色说到“北京”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说民国不是应该叫北平吗?

这时候,另外一批弹幕就会跑出来科普“1928年改成北平,后1949年又改回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

但更重要的是,这部剧的剧名虽然叫《觉醒年代》,听上去很大,实际上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

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相继出现,身处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冲在前面,并最终变成了撑起这个民族的脊梁。

追剧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人名以及历史意义。

换句话说,这部剧拍的是人,既写出了他们身上的雅,也没有回避他们生活中的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这部剧的主线角色陈独秀来说吧。

刚出场的时候,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简直就像一个乞丐坐在一群留学生的旁边,听着他们高谈阔论该如何挽救国家。

为了写出满意的文章,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十几天。

虽然身上长满了虱子,但一点也不在乎,只是一心寻找着别人从来没有走过的方向,一条让中国焕发生机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办《新青年》杂志,轰轰烈烈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紧接着到北大任教,然后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无比重要的角色。

这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陈独秀。

剧中的陈独秀呢?

依然满怀理想,不过更加的生动形象。

与此同时,生活中也遭遇了很多无奈和误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之间的感情非常朴素。

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誓言,最多也就是安慰一句: “陈先生,你受苦了。 ”

回一句:“苦是我自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子间的关系算不上和睦。

从日本回国,两个儿子和陈独秀第一次见面,上菜的时候故意调换了一只癞蛤蟆,试图兴师问罪。

身边的好友都想着怎么缓解尴尬,陈独秀反而大笑,称自己的儿子有了出息。

这场戏,我觉得很有必要。

因为这部剧从陈独秀回国创办《新青年》讲起,关于他此前的经历以及受过的苦难几乎没有任何介绍。

两个孩子就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们对父亲的记恨和不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角色在家庭方面做出的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于和伟在表演的时候,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吃东西,不管是别人到他这里做客,还是他请别人吃饭,花生豆子,嘴就从来没有停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性格上,添加了更多普通人的气质。

他在轮船上大骂那些支持袁世凯的人是“礼义廉”。什么意思?礼义廉耻,叫他们礼义廉,就是无耻的意思。

有趣的是,到了生活中,陈独秀也有自己“无耻”的一面。

第一次见到周树人,还不怎么熟悉,上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一边说着好话一边讨稿子。

旁边的蔡元培见周树人满脸诧异,只得在一旁解释,仲甫就是这样一个人,大大咧咧,不拘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讨工资那段戏,也特别有意思。

先是一本正经地要回自己的稿费,看到儿子需要学费之后,又把刚拿到手的工资全部给了出去。

旁边的好友还没来得及感动,他就一脸无耻地想要把之前的债务赖掉。

虽然儿子没收这笔钱,他们之间的谈话最后也不欢而散,但在我看来,此时的父子关系已经有所缓和。

孩子 的嘴上虽然还骂着父亲,但他的心里早已下定决心,自己和弟弟不能成为父亲的牵挂和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角色,这部剧的镜头和细节也很用心。

小一点的地方。

比如第一集的开场,一辆辆车子从北京城门口推过。

镜头对准了那些木车的车轮,有些适应道路上的轨道,有些则不能,暗示当时的国家亟需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前两集多次出现的蚂蚁。

陈独秀在演讲他眼中的新青年时,除了那些台下的听众,镜头里还有一只在话筒上不断爬行的蚂蚁。

这里的解读当然不止一种。

既可以形容当时命如蝼蚁的受难百姓,与此同时,也象征着觉醒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一点的地方。

比如青年毛泽东的出场,气势十足。

吃不起饭的乞丐、养尊处优的少爷、在楼上事不关己的看客,各种穿插的街景之下,一个少年冒着大雨,一脚踩进了污水坑。

他的手上没有伞,右手挡住的不是头发衣服,而是用一个月的生活费买过来的新书 (青年杂志)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鲁迅构思《狂人日记》这一段。

简洁干练的镜头剪辑搭配上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背景音乐。

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恰到好处地表达出鲁迅以笔为刀的勇气以及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篇文章写出来的必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为了请陈独秀去北大任教,蔡元培先生的“三顾茅庐”。

两人原本就是旧识,一起造过炸弹,第一次在北京见面,算是久别重逢。 蔡元培也不废话,直接从包里拿出了北大校长的上任聘书,直言自己需要帮忙。

陈独秀没有立刻回复,却还是以《新青年》刚起步需要人手为由,选择了婉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外面依然下着大雪,天寒地冻。

为了不打扰正在休息的陈独秀,蔡元培一个人坐在外面等了大半天。

这一次他解决了陈独秀办杂志和工资的问题,原以为对方会顺利答应,结果没成想,谈话被几个前来请教的学生打断。

没有办法,蔡元培只能作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次,继续上门拜访。

陈独秀看出了好友的决心,答应对方的同时,提了一些条件。

一是先“实习”三个月,干得不好,自己辞职。

之后又推荐了比他更年轻,当时还在留学的胡适。

这里面有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剧集把它拍了出来。

陈独秀决定把《新青年》搬到北京的时候,正好吃的是野兔,他说自己不吃兔子肉,因为自己属兔。

巧合的是,蔡元培比陈独秀大一轮,属兔,而胡适正好又比陈独秀小一轮,也属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后的岁月,很多人回顾这段往事,戏称他们是“北大的三只兔子”。

而这,也是我觉得这部《觉醒年代》与众不同的地方。

它没有拘泥于历史,而是在时代和创作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很多故事,我们都在历史书上读过看过背过,可是当真正看到具体的文字变成画面的时候,依然热泪盈眶。

不管是蔡元培曾载入教科书的任职演讲,还是胡适与黄侃著名的文言白话之争,都在这部剧的生动还原下穿越了时代,感染了今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辩论、大师之间的交流。

那种不屈不挠,奋勇战斗的风骨。

那些追求独立,兼容并包的求学精神。

那股针锋相对,但彼此敬重的浪漫。

我们该记得,百年前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一腔腔热血,那一束束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