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趣事|科举为何从吏部转到礼部?“二李之争”是诱因
文:枯木
自隋唐创设科举制度后,最初主持部门是吏部,并且主考官为考公员外郎(从六品下),后来在唐朝开元年间把进士科转到礼部主持,主考官升为侍郎(正四品下),随之被后代延续,直到清末。那么,为何主管部门会发生改变?这和科举史上一次著名的争执有关,从而对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这就是不见正史记载的“二李相争”。
一、唐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官职制度简介
在讲这次争执以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中央官职制度。虽然每个朝代不尽相同,不过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以隋朝为界限。隋朝以前大致延续西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当然每个朝代官职名称和职能都有变化,并且各部门权力也各不同,然而整体还是“三公九卿”的基本形制。
到了隋朝,隋文帝创设“三省六部制”,从而奠定了后续朝代的中央官职制度形制,虽有变化,不过基本结构不变,我们就以唐朝为例说明。唐朝官职制度非常成熟,中央权力部门的结构为“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所谓“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是名义上的宰相。然而由于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因而后来无人敢担任,因而尚书令为虚设,一般由左右仆射(左右丞相)负责,不过开元后基本成为虚职(荣誉衔)。
尚书省下设六部,部门长官为尚书一人,正三品,副职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朝实行群相制,只要凡本官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就是宰相,因而尚书省下属六部长官副官都有可能是宰相。
关于“六部二十四司”,是指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吏部、户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和工部,每个部下设四个司,因而为“二十四司”。《唐六典》中详细介绍了每个部的权限、人员组成以及品秩,我们简单概括一下:
【吏部】掌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
【户部】掌天下户口井田徭赋职贡之政令,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
【礼部】掌天下礼仪、祠祭、燕飨、贡举之政令,所属有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
【兵部】掌天下军卫武官选授之政令,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刑部】掌天下刑法及徒隶句覆、关禁之政令,其属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
【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
二、考功员外郎主管科举的来历
在吏部下面四个司中,有一个考功司,是专门负责掌管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考功司长官为考功郎中,最初设立于三国时期,曹魏曾置尚书考功郎,掌尚书考功曹,以考课官吏。其资历浅者为郎中,深者可转侍郎,皆称郎。晋及南朝不置,北魏复置,北齐沿置,到了隋文帝时期,改置考功侍郎,炀帝改为考功郎,唐朝改为考功郎中,品秩为从五品上。
隋文帝时期,在考功司郎中下面设置一个副职,即考功员外郎,隋炀帝改为承务郎,到了唐朝又改回来为考功员外郎,品秩为从六品上。而设置考功员外郎的目的,主要就是因为隋朝设立科举制度,而这个员外郎因事设职,主要职责是负责掌管天下贡举之职,因而从隋代开始就是考功员外郎负责科举,唐朝也延续隋朝制度,然而到了开元年间却发生变故,从此使得科举主管部门发生改变。
三、主考官和举子“二李之争”,相互攻讦
唐朝为了尽最大可能为朝廷收揽人才,除了延续隋朝科举选士,还允许官员举荐和士子自荐,可以说初衷非常好。然而如同每个朝代的制度一样,应该说制定之初都是从最好的设想出发,然而执行过程中就会发生扭曲,科举制度亦然。随着举子投谒和权贵举荐的泛滥,使得不少人钻空子,有的人才因为得不到推荐而名落孙山,有的才识浅薄却得以中举,因而弊端不少。
于是有不少主考官想法改变,这就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争执,发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负责科举的考功员外郎是李昂。李昂有诗词传世,然而在两唐书中没有传记,不过在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李昂传》有记载:“昂,开元二年王丘下状元及第。天宝间仕为礼部侍郎,知贡举,奖拔寒素甚多。工诗,有《戚夫人楚舞歌》一篇,播传人口,真佳作也。”
也就是说李昂,曾经是开元二年(714年)状元及第,而当时选取李昂的考功员外郎是王丘,王丘是盛唐比较有名的主考官,在《旧唐书》、《新唐书》都有传记,“志行修洁,尤善词赋”,主持科举公允,能够选拔真正人才,官至礼部尚书。因而李昂能够在王丘任上被选为状元,应该说是名副其实,并且从李昂诗词来看,有不少佳句妙对,并且《唐才子传》有传记,因而应该确实是才华横溢。
然而,李昂遇上了一个比较刁蛮的举子,名叫李权。这位举子后来如何,没有记载,不过笔者查找资料,有个同时期同名之人,是李唐宗室,唐淮安王李神通曾孙,李孟单之子,擅长书法,工八分书,很有可能是同一人。
在唐末五代王定保所编撰的《唐摭言·卷一·进士归礼部》中,详细记载了两人争执的过程。说当时考功员外郎李昂性格急躁,不能容物,针对当时托情人多,左右考官的现实,便想进行革新。于是在考前召集贡士,和他们约定:“文之美恶悉之矣,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意思是我会凭公心选才,谁托请立刻让他落第。
然而李昂的外舅(即岳父)和李权是邻居,并且关系交好,因此便举荐李权给李昂。李昂大怒,便又召集贡士,当面数落李权。李权辩解说:“人或猥,窃闻于左右,非敢求也。”意思是再不济也是有才华的,并非求人举荐。李昂对众人说:“观众君子之文,信美矣;然人云:‘瑜不掩瑕,忠也’。其有词或不典,将与众评之若何?”意思是大家的文辞都不错,不过有缺点我就会指出来,绝不掩饰,另外如果有人的诗词不妥,或者出典,那么让大家评论看谁是谁非。
众举子出来后,李权认为是针对自己:“向之言,其意属吾也。吾诚不第决矣,又何藉焉!”看来自己是中不了举了,还怕什么?!便私下寻找李昂的诗词文章,从中找出瑕疵,准备当众给李昂难看。果不然,过了几天李昂又召集举子们讨论,就把李权当成典型,将其章句之中的瑕疵找出来斥责李权。
李权越众而出,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的错误之处大家都知道了。您的词章蜚声朝野,鄙人不才,想和您切磋切磋如何?”李昂说有何不可?李权便说:“‘耳临清渭洗,心向白云间’是您的大作吧?”李昂问有什么问题,李劝说,这句诗的典故,出自唐尧禅衰老之时,禅让给许由帝位,结果许由不贪名利,认为唐尧的话是恶语,便到颖水边掏水洗耳,后隐居深山之中。而“今天子春秋鼎盛,不揖让于足下,而洗耳,何哉?”意思是当今天子正当盛年,不禅让给你帝位,你却去洗耳,什么原因呢?
要知道当时唐玄宗就是通过父亲唐睿宗禅让的,并且开元盛世以来,天下无事,皇权威严,法令严峻,百官都不敢谈论天子。而李权这一指责非常恶毒,用心险恶,虽然牵强附会,如果是在明清时期,估计李权全家会被族灭。即便是比较开明的唐朝,如此血口喷人也让李昂大吃一惊!吓得几乎跌倒,于是没有辩解,把李权告到宰相那里,“谓权风狂不逊,遂下权吏”,于是把李权给抓了起来。
然而在廷议的时候,李权狂妄自然是有错,不过李昂也没吃好果子。主要是因为李昂虽然嘴上说不予许托请,可是只要有人托请就会听从,唐摭言原文:“初,昂强复,不受嘱请,及有请求者,莫不先从”(这和岳父托请都不听似乎自相矛盾)。因而皇帝认为主要是因为考功员外郎位卑言轻,容易受到别人冒犯,另外遇上托请也无法拒绝,便下诏将科举从吏部转到礼部,并且让礼部侍郎专门负责。可以说是两人争执的结果都是大棒。
这在两唐书都有记载,《旧唐书·本纪·卷八·玄宗上》:“(开元二十四年)三月乙未,始移考功贡举遣礼部侍郎掌之”。《新唐书·志·卷三十四·选举志上》“二十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唐代五品官员以上进入高官序列,可以配银鱼袋服绯,也就是可以穿朱红色朝服;五品以下没有鱼袋,服色只能是绿色(六七品)和青色(八九品)。
礼部侍郎是礼部副长官,品秩正四品下,远比考功员外郎从六品下要高得多,威望高,权势大,不太担心以权压人,可以针对他人举荐进行认真甄选,因而可以相对公允。另外原因就是,布衣士子们也不敢和朝廷高官进行当面争执,使得主考官建立了相当的权威。从此,礼部侍郎负责主持科举,成为定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另外,礼部侍郎是正式官职,只有在主持科举的时候,称为“知贡举”,倘若礼部侍郎缺,以别官主管,则称为“权知贡举”,宋朝实行糊名制,不过为了避免托请,往往到了科举之时,除了知贡举或权知贡举外,还会派其他官员“同知贡举”,其中一员须差台谏官,主持当届考试,决定合格举人名次,以防事先请托。明清延续该制度,多为礼部侍郎加衔钦差大臣主持。
四、结语
唐朝开元年间的“二李之争”导致科举从吏部转到礼部,表面是权威问题。然而以笔者分析,应该是吏部当时权力太大。吏部最初既管百官考核升迁,又管官员选拔和进入,可以说是完全把持了官员从进入到去世封谥一切事物,因而吏部成为六部第一大部。
而礼部,表面排第三,负责各种礼仪宴会,国子监教学,以及迎接外宾的职责,其实是六个部里面权力最小的。因而笔者猜测,当时出于分权的考虑,把第一大部吏部的掌管官员进入这一权力移交给礼部。这样,礼部权力扩充,可以掌管官员进入朝廷的门户,吏部负责考核,这样礼部和吏部分庭抗礼,更好地平衡六部权限,使得相互之间能够牵制,从而更利于中央管理。
于是,借着“二李之争”的纷争,朝廷在廷议的时候,利用考功员外郎品秩低,没有权威的借口,趁机把科举大权转到礼部侍郎负责。可是要知道吏部也有侍郎啊,而且比其他部品秩还高一级,为正四品上。因而,真正原因在于分权,而不是权威不足。
2021/4/28榆木斋
主要参考资料: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编修
《唐摭言·卷一·进士归礼部》(唐末)王定保撰述
《旧唐书·本纪·卷八·玄宗上》(后晋)刘昫赵莹等主持编修
《旧唐书·卷一百·列传第五十·王丘传》(后晋)刘昫赵莹等主持编修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王丘传》(北宋)宋祁、欧阳修等合撰
《新唐书·志·选举志》(北宋)宋祁、欧阳修等合撰
《唐才子传·卷一·李昂传》(元)辛文房编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