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对中国文化的打击和破坏,人们会想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项羽在咸阳的纵火焚烧,以及明清的“八股文”和“文字狱”。的确,这种事件对中国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而我要说的是汉代发生的另一场悲剧——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并没有在文化上直接进行打压,然而却严重打击中国士人对天下兴亡的参与热情。自从党锢之祸后,中国大量的知识分子就隐逸于山林,纵情于声乐,留心于玄学。表面上知识分子风流倜傥了起来,实际上则是命运悲剧下无可奈何的选择。

一,清流和浊流的对抗

在中国古代,往往将知识分子称为“士”。从春秋战国以来,士就拥有了崇高的地位。春秋战国的诸位贤君莫不礼贤下士。这些士人拥有不同的能力,往往是一个国家处理政务的栋梁。为了培养士人,战国以来各国都修建专门的场所来“养士”。这种风气一直流传到了汉朝。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后,中国的士也就基本是儒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子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也就是出色的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注重个人的修养气节,还十分具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孟子曾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将仕途作为正业,“士之途也,犹农夫之耕也”。同时,国家为了将优秀的人才纳入到官僚体系,也会积极养士,制定文官选拔体系以选拔士人。西汉以来,推行察举制,将孝廉、秀才(才能)作为选官的依据,使得大量优秀的士人得以进入仕途。另外,汉武帝建立太学,养天下之士,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到了东汉时期,太学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万人,太学生大部分都是地主官僚的予弟,是官僚的后备军。因此,经过长期的发展,士人和官僚就成为了密可不分的一大群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学

到了东汉时代,士的规模和势力已经充分壮大了起来。在经济上,士人往往出生于地方的豪强世家。他们拥有广阔的土地,“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在政治上,他们通过察举、征辟等手段进入了政治领域,甚至成为了累世公卿。在文化上,地方教育也被这些名门世家垄断,形成了累世经学。不可否认,士族的发展壮大对东汉的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也使得社会阶级相对固化。但是世家大族强大的文化教育能力,使得士族得以保持强大生命力,对整个东汉政权的支撑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讲学

到了东汉后期,随着外戚专权和宦官得势,东汉的政治就一改过去的清明,向着黑暗的深渊坠落。从和帝去世的公元105年开始到公元159的50年时间内,经历了邓氏、阎氏、梁氏三大外戚的掌权,其间的殇帝、孝德、安帝、顺帝、冲帝、质帝都是傀儡。桓帝于159年借助宦官的势力消灭了梁氏,但是宦官又掌权,一直到189年。在这80多年的时间里,东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人自然会和外戚、宦官势力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清流和浊流的斗争

在安帝时期,宦官江京、樊丰等结外戚阎显、耿长在国内共专朝政,胡作非为。此时的朝廷形成了以杨震为代表的正直官僚集团,他们自称为“清流”,将宦官集团斥为“浊流”。清流内部主要是由士大夫和太学的大学士组成。除了出生豪强地主、累世公卿家族之外,其中还有一些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有学识,有气节。他们往往对外戚和宦官势力采取不合作和反对的态度,而且大多高风亮节,不惧威胁。如杨震“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杨震多次上书劾奏,最终被迫饮鸩而卒。顺帝之时,梁冀专权。李固“忠以直言,德以辅政,念国忘身,陨殁为报”,他提出“使权去外戚,政归国家”“罢退宦官,去其权重”的建议,震动了朝野,最终因为引起了梁冀的忌讳而身死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震

在桓、灵时期,“五侯”专权,宦官势力空前增强。此时的士人便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在地方不断打击宦官的党羽,在朝廷则不断发动请愿活动。如北海相杜密“为人沈质少有厉俗志”,为官时对官宦子弟犯法之事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以至于声名鹊起,与李膺齐名,并称为“李杜”。刘祐任河东太守时,不留情面地打宦官子弟,“黜其权强,平理冤结”,声名大震。后刘祐当上了司隶校尉,使得权宦畏惧。魏朗任彭城令时,大胆地举奏宦官子弟为国相而胡作非为者。蔡衍,为冀州刺史时断然拒绝宦官中常侍具瑗的请托,又将中常待曹腾之弟曹鼎治赃治罪。羊陟为尚书令时,上书奏请罢除与宦官相姻私、公行货赂的太尉张颢、司徒樊陵、大鸿胪郭防、太仆曹陵、大司农冯方等权臣。上疏虽未奏准,但其“禁制豪右”之名使“京师惮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正值的官吏不断对宦官势力进行打击的时候,中央的太学生便不断发动请愿活动予以支持。永兴元年(153年),朱穆为冀州刺史。当时黄河泛滥为患,宦官却奢侈放纵依然。其中一位宦官在归葬其父时,违法制造璵璠、金缕玉衣、偶人为葬具以及陪葬品。朱穆听说后就下令挖墓查验。此事很快引发了京城宦官的不满,在宦官的唆使下,桓帝将朱穆撤职。面对宦官的胡作非为,太学生在刘陶的组织下联合起来,到皇宫门前请愿。最终桓帝被迫做出让步,赦免了对朱穆的惩罚。这是清流派党人对宦官的一次重要的胜利。延熹五年(162年),太学生又发动了第二次请愿运动。当时平定西羌有功的将军皇甫规由于拒绝了中常侍徐璜、左倌的索贿被徐璜等陷害无端入狱。为此太学生张凤等联络诸位士大夫三百余人,在皇宫门前请愿,最终使皇甫规被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甫规

这些请愿活动有的成功了,但是有的还是失败了。如桓帝之初,白马令李云露布上书,公开斥责单超等五宦官的专权现象,李云的上书引发了宦官的报复,结果李云被捕下狱。此事引发了杜众、陈蕃、杨秉等官员的反对,纷纷为李云辩护,甚至宣称要和李云同死去。但是,最终李云未能被赦免。

在同宦官的斗争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金朝文人刘祁在《归潜志》中总结到:“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这其中以陈蕃、范滂、成瑨以及李膺、张俭、岑晊等为最著名,而李膺和陈蕃则成为了清流党人的领导人物。李膺,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本人“性简亢,无所交接”,有威廉之名。当时的土人其接交为荣。李膺任司隶校尉时,竟将权宦张让之弟、野王令张朔处死。使得宦官“皆鞠躬屏气,畏李校尉”。陈蕃与李膺齐名,陈蕃年少时曾说下“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的豪言壮语。为官后,征集清廉,刚正不阿,多次与外戚、宦官作对,成为了党人又一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弹劾、请愿之外,清流名仕还通过“清议”来对抗宦官势力。“清议”主要是通过制造舆论来给朝廷施压,清议主要内容包括对时事政治的针砭和对官吏人品的评价。如他们对当时宦官垄断选拔制度的现象讽刺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而他们对清流名仕的名声则大加宣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如“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这种清议无法阻止宦官专权,但是却给宦官制造了很大的舆论压力,使其稍微有所收敛,所谓“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议

三,党锢之祸的发生

随着清议活动的不断进行,太学生和官僚的言论已经可以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这个时候是是东汉土风最活跃的阶段。甚至处士的声誉远远超过了实际的禄位。由是学生同声,竞为高论,上议执政,下议卿士范滂、岑晊之徒,仰其风而扇之。于是天下翕然,以臧否为谈。名行善恶,托以谣言。”但是在中国古代,太学生、士人的政治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太学生的广泛活动,特别是士大夫官结合,也就引发了皇帝和宦官的大为不满。因此,一场严酷的党锢之祸就有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迫景象了。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李膺杀了豪强张成之子,而张成和宦官结交。由此,宦官侯览等唆使张成的弟子上书诬告李膺等“养太学游士,交接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桓帝下令逮捕党人,李膺、陈寔、范滂等二百余人被捕入狱。陈蕃上书报谏,也被罢免,导致“朝廷寒心,莫敢复言”。后来,被审讯的李膺供辞中多连及宦官子弟,使得宦官也有所顾忌,请求“赦”党人。永康元年(167年)桓帝下诏,大赦天下,释放党人。这些党人虽然被释放,但是规定三府禁锢终身,永远不得为仕。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宦官的更加邪枉横肆,但是党人的声望却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如李膺归田后,“天下土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汙秽朝廷”,范滂离开京南归时“汝南、南阳土大夫迎之者数千辆”。人们将窦武、刘淑、陈蕃称为“三君”。将李膺、刘祐、魏朗等八人称为“八俊”,另外还有“八顾”、“八及”、“八厨”的美称。从这些可以看出,党人的影响力反而因为党锢之祸而扩大了。167年,桓帝去世,灵帝继位,窦武为大将军辅政。因为窦武对宦官专权十分不满,因而启用陈蕃为太傅,同时被禁锢的党人,如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皆列于朝廷,共参政事。标志着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正式铲除宦官专权的好机会。但是窦太后却不同意铲除宦官,因此双方在朝廷进行了更加残酷的斗争。168年,陈蕃和窦武密谋了一场铲除宦官的行动。然而,计划还未实行,就已经被宦官得知。于是宦官联合起来,迅速对陈蕃和窦武进行血腥的反扑。双方在宫廷大战,最终陈蕃和窦武寡不敌众而被杀。此后宦官开始对党人实行大规模的屠杀,李膺、杜密、虞放、朱寓、荀翌、翟超、刘儒、范滂等百余人,俱被诬杀,其他因牵连至于被流放、禁锢、处死者不下六七百人。169年,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唯不赦党人。172年,窦太后去世,宦官再一次大肆捕杀党人,受到株连的达1000多人。176年,又再一次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党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党锢之祸”延续了20年。184年,面临黄巾起义的空前危机,朝廷宣布结束党锢。然而经过漫长的“党锢之祸”,有气节的士人几乎全被摧残殆尽,剩下的除了逃匿山林,就只能成为寡颜鲜耻、卑事宦官、阿谀谄媚之徒。因此,汉末时期,朝廷几乎无人可用。在黄巾之乱后,士人纷纷为地方的割据势力服务,加速了东汉的灭亡。党锢之祸的影响不仅影响了整个东汉后期,还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士风。在党锢之祸的打击下,大量的士人对仕途失去了兴趣,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因此,党锢之祸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折点。

欢迎关注公众号:文史北斗。本人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词等,自从毕业以来一直在阅读,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多有创作。我创立了的“文史北斗”,主要在于深度解读历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欢迎你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