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来,出梅入伏,今年入伏时间是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

“初伏啟新节,隆暑方赫羲。”入伏就是指进入三伏天的意思。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2021年的三伏时长40天。这是从2015年起,连续7年的三伏都是40天。

初伏:2020年7月11日—2020年7月20日。

中伏:2020年7月21日—2020年8月9日。

末伏:2020年8月10日—2020年8月20日。这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入伏后六月初六,中国迎来了传统习俗“晒衣节”。晒衣节在中国历史久远,又名“晒虫节”,意为把虫晒死,衣物就不会蛀。

由于梅雨季节时间长达一个月,长时间的雨季带来潮湿的天气,再加上逐渐炎热的天气,家里的物品很容易因此生霉长虫。所以古人会在出梅入伏之后的六月六,趁着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把家里受潮的东西拿出来曝晒去除湿气。

六月初六正处于小暑过后刚入伏,相传这天阳光最具消毒作用,所晒物品不会起霉,不会遭虫蛀,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

南北朝(420年—589年)时,晒衣节于七月初七进行。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刘义庆(403年—444年) 所著《世说新语》有云:“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阮咸字)以竿挂大布犊鼻裈(围裙之类)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后改成六月初六,延续至今。

“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帝王晒龙袍。官府晒官袍,士子晒书籍,僧人晒经卷。

据说某年的夏天,乾隆皇帝有一次在扬州巡行,突然间天降一场雷阵雨,虽然很快就雨过天晴,但乾隆帝的龙袍已被淋湿。有损九五之尊的形象,随行官员出主意说不妨将龙袍晒一晒吧。这天恰巧是六月初六,阳光很给力,龙袍立即被晒干。

广西龙脊每年农历六月六晒衣节,是龙脊红瑶除春节外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这一天,艳阳高照,每家每户都把箱底的花衣、饰衣、花裙拿出来晒,各家的晒排上、走廊上一串串红红绿绿的衣裳鲜艳夺目。

我记得小时候,出梅入伏后,母亲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物晾到室外接受暴晒,在箱柜里放上樟脑丸,以防季节变化所带来的湿气以及昆虫接近,再将晒好的衣物存放到进去。

六月初六,也是古时文人的晒书日。南宋时期的进士罗愿所著的《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

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才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

古人晒书日不仅仅以“晒”为目的,而是带有仪式感和情感。

唐朝杜牧《西山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

宋朝陆游《林亭书事》:约束蛮僮收药富,催呼稚子晒书忙。

清代书画家潘弈隽《六月六日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

六月初六,画家在庭中曝晒书画,看着自己的作品,感慨岁月似水流年,将儿女叫至跟前,教育其要节俭勤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里有一则关于晒书的有趣故事: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郝隆,字佐治,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人。为南朝东晋名士,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后投奔桓温,官至南蛮府参军。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就仰卧在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干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

好嘛,这是暗指自己腹有诗书、一肚子墨水了。这就是典故“郝隆坦腹晒书”的由来。在上社村,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有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

坦腹是南朝东晋文人喜欢的风格。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郄太尉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郄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郄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郄公云:“正好!”访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与焉。

南朝东晋时,太尉郗鉴(269年—339年) ,他的宝贝女儿国色天香。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的伯父王导(276年—339年)是丞相,郗鉴和王导两人关系密切,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王家的年轻未婚的男子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露着肚皮,躺在东边的竹榻上。来人回去后,将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听到露着肚皮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

这也是成语“东床快婿”和“坦腹东床”的由来。上图东晋王羲之的《远宦帖》亦称《省别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什么我在文中要强调南北朝时晒书节是在七月初七。因为网上有文章在解释“七月初七郝隆坦腹晒书”理由,真是五花八门。(见上图)最有意思是解释成:七月七日是“七夕”,真不知郝隆选在“轻罗小扇扑流萤”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举行晒书的目的何在?还是故作狂狷之态傲视世人而已。

入伏吃什么,北京的风俗,依旧是饺子。对我来讲,扬州生活的习惯留给我的记忆是吃鸡。记得40年前的少年时代的入伏之日,父母一定会买只小公鸡,放入生姜,小火清蒸。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气,更能防止秋发寒病。

7月11日入伏,真正的暑天的开始。

坦腹晒书,坦腹东床,也可以吃只小公鸡。

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