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凡新上任的官员都是习惯改革旧制,将其调试成适宜自己办事节奏的制度。一来是为了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二来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然而,世间总有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西汉年间,曹参接手了萧何的宰相之位,两人虽同位开国功臣共过生死,然而平定天下后权势利益的纷争使得两人之间难免有些龃龉。正当朝堂内外,战战兢兢等待着曹参对萧何留下的旧制大刀阔斧地改革时,曹参却选择一切照旧,完全没有任何动作。
世人皆对曹参的行为迷惑不已,然而当看到曹参遵循旧制管理的三年时光里,安宁清明百姓富足,众人才醒悟曹参的高明与通透。
一、清净无为遵循旧制并非无所作为
其一:看似无为实则深思熟虑
西汉建国后,曹参与萧何这对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战友,也因各自的功绩评定产生了嫌隙。萧何依靠着自己为高祖运筹帷幄的本领极受尊崇,被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曹参也自认才学功劳不低于萧何,然而却始终低他一头,由此愤愤不平。
虽然,二人之间有着利益之争,但一切纷扰随着萧何临终托付曹参为宰相终了。两人的不睦,众人皆知,所以不可避免地推测,曹参将会如何更改萧何旧制。然而曹参并不是鲁莽无知之辈,否则智慧如萧何根本不会向君主举荐他。曹参依旧按照萧何的旧制行事,甚至将那些游说他改革的人,灌醉送走。
不仅如此,曹参也并没有表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积极性,为此将一切尽收眼底的汉惠帝颇有些不满。面对惠帝的质疑,曹参说出了自己的考量:高祖与萧何,才能眼见极高,他们制定的制度思虑周详,依照旧制可保一切如常进行。
既然如此,自己何必画蛇添足盲目更改,只怕到时画虎不成反类犬,弄得天下不安。这番言论,令汉惠帝终于信服了曹参。他并不是昏懦不堪重任,而是深思熟虑后而为。看似无所作为,其实时刻把着时局的脉搏,不偏听偏信,顺应节奏保证国家运作始终在轨道之上。这般的神智清明里颇见其对清静无为的深刻领悟。
其二:努力需要正确的方向否则无用
努力,自然是通往成功的必备要素。但若不看清方向,定好目标,盲目地胡乱努力,最终只会收获吃力不讨好的惨淡结局。这般失败举措,在历史上不胜枚举。譬如新朝建立者王莽,他改旧制,铸钱币,呐喊着带领民众走向平等的共和时代。却不想,他无脑的努力,盲目地将旧制摧毁,使得整个时局陷入黑暗动乱之中,几乎将西汉王朝几代人的心血毁于一旦。
其实,回望那段时光,若是王莽不那样莽撞改革,按照旧制行事或许新朝并不会那般迅速覆灭。大到王朝治理,小到凡人生活学习,大抵都是这个道理,太过折腾做作都容易增加生活的负担与不稳定因素。现如今很多人都喜欢跟风,一会崇尚极简主义,一会又追寻及时行乐。三分钟的热度后,才发现为了自己的一时兴起买了诸多用不上的物品,浪费钱财同时,虚度时间与消耗精力。
看似努力地奔向美好生活,实则就是一场闹剧,最终将原本就难解的生活弄得更加复杂疲累。所以改变与尝试都是要建立在清醒的深思熟虑之上的,盲目地努力只会让自己收获失落。
二、治理大国若烹饪小鲜需细致不可盲目
其一:盲目变更会使国之信用丧失
朝令夕改,从来都不应该是大国的举措。安宁诚信,才是它长久运作的法门。如若,执政者总是依照自己的情绪做事,更改已经运行顺畅且并无纰漏的旧制,便会令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民众丧失安全感。在普通民众的眼里,执政者们任何一处细小的变革,都会在民间带来难以估计的蝴蝶效应。
某个政策的收紧或放松都会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频繁的变革,很有可能会令他们昨日的努力化为泡影。长此以往,在这样惶恐的社会氛围之下,民众们哪里还会有热情与毅力为自己的家国付出努力与汗水。对国家的失落会逐步加深,国家的信用也会变得越来越廉价。等到那个时候,再是强国的身躯也会沦为无法调动力量的空壳。
并不是说任何变革都要加以阻止,但在大环境的检验里没有出现重大纰漏与隐患的旧制确实不能轻易改变。因为,它已经深入民众生活,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同烹饪美食一般,感觉上多一点少一点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呈现出的味道却是千差万别的。
其二:国本厚重却经不起磋磨
曹参深谙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他清楚地知晓旧制在整个王朝里运作的模式,所以他不会意气用事地去改革。同时,他更深刻地知晓,即使眼前的王朝正呈现着史无前例的璀璨光彩,但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历朝历代的毁灭,都暗藏在各类细则的运作变化里。
国本虽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着,但在外有无数游牧部族的窥伺,在内有各路诸侯王们的掣肘。内忧外患之下,最好的状态便是保持现状,莫盲目冒进折损根本。即使,国本深厚亦如砧板上的小鲜,多折腾几下,或许下一秒便会发现手上再无可用的食材。所以,细致清醒,从来都是大国执政者应该具备的素养。
三、为何曹参愿意追随对手萧何的旧制
其一:不受自身情绪挟制
清醒自制的大道理总是不胜枚举,可人终究是凡胎肉体,容易受情绪控制和迷惑。但能成大事者,除了各自的专业素养不俗外,极高的情商亦是他们的武器。曹参能被萧何选中,自然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与观察,曹参并不是一个凭借义气做事的人。他们出生入死,朝夕相伴多年,他自是明了曹参是个尽职尽责之辈。
否则汉高祖刘邦如何能容得下他,不驯服的韩信便是例子。曹参最大的优势是看得清自己的能力,摆得正自己的位置。虽然与萧何有嫌隙,他依旧很清醒地知晓萧何的治理能力,更明白自己坐上宰相的位置意味着什么。他做了大汉的相国,就要将王朝的兴衰荣辱摆在第一位,做一切维护大汉安稳与强盛的事情。
所以,他上位后并未有变革,依照自己认可的旧制继续辅佐君主。他与萧何都知晓自己只有守成之能,所以他继续从前的路数不加改变。这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很多人是无法掌控自己情绪的,为了报复痛快,各类荒唐之事都不曾断绝。曹参是自己情绪的主人,由此才能成为帝王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
其二:变革的后果是难以掌控的
历朝历代,变革之下,仇怨丛生。为楚悼王变革的吴起,最终乱箭死于那些被损毁利益的贵族手上。为秦国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亦是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宿命里,死于自己一手创立的刑法之下。朝政的变革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旦改写自有从前的得利者心生不满。汉王朝初建,这些非富即贵的存在依旧是王朝极需要拉拢的对象。
一旦招来不满,轻则毁家殒命,重则动摇国之根本。所以,对于有些可调整的制度,执政者依旧瞻前顾后,无不是忌惮这制度背后盘根错节的利益网链。变革,从来不是文字游戏,提笔修改几下,有时候更改的是整个时局的排布。
这样可怖的后果,曹参并不会预想不到,所以他选择不变不动。身处高位之上,越是要谨慎,看似立于高峰,一不留神便是粉身碎骨。以静制动,保存实力,亦算是上策。
其三:顺应执政者理念乃为臣之道
曹参走上不变革之路,除了自身对时局的清醒认知以及都行事的精准把控外,更是由于他侍奉的君主是一位温润的守成之主。汉惠帝,既没有父亲汉高祖刘邦那样的放荡与威仪,亦没有自己母亲的狠辣与果决。他深受经学教养,性格温吞,和缓而良善。
他并没有扩张疆土的雄心壮志,只愿经历各种灾祸的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安宁清净,便是他秉持的治国之道。汉惠帝的内心里也对厮杀、变革有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只要局势允许,他期盼周遭的一切都不要轻易改变横生事端,守成便是他最大的心愿。曹参不会看不出君主的心思,为臣之道里,最重要的便是君臣一心。
能与君主的思维频率在同一个频道,两人的力量才能真正融合,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可有托。本就倾心清净无为理念的曹参更是乐于成为汉惠帝的左膀右臂。忤逆上者,不仅是将自身陷入险境,更是令国家机器不能顺利运作,易带来混乱。
四、总结
即使是一统天下的大汉王朝经营起来,也是需要格外留神用心,家业再厚都是经不住磋磨消耗的。普通的芸芸众生虽然没有国之大事处理,但人生路上也有着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若是能习得曹参的自控与谨慎,亦是事半功倍。
切记,即使再小的改变与选择都可能改变整个人生,莫要盲目随波逐流,用自己的冷静与理智应对方为上策。
参考文献:
《史记》
《汉书》
《道德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