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繁星”系列之九

颜真卿千古流芳事

因为《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与商丘建立了联系。“八关斋石幢”至今矗立在商丘旅游景点八关斋内。八关斋景点也因石幢上篆刻的颜真卿书法而闻名于世。商丘人熟悉八关斋,却不熟悉颜真卿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历史中的颜真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军事家。

采访对象:李可亭

李可亭,河南宁陵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现任商丘师范学院人事处处长、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商丘市国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

颜真卿率先起兵平乱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朝是一个鼎盛的王朝,特别是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可以说是国强民富,出现了历史上的“开元盛世”。

但这最好的时代,却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安史之乱历时8年,至763年尽管最后平叛了,但唐朝被弄得遍体鳞伤,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形象已今非昔比。

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唐玄宗毫无思想准备,整个朝廷以及整个军事行政系统也毫无思想准备——因为是盛世,大家没有危机感。另外,安禄山这个胡人也很会愚弄朝廷,表面上对朝廷很忠心。史载安禄山身体特别肥胖,“腹垂过膝”,自称腹重为300斤。他每次走路,由其部下抬着肚子才能走路。但是在玄宗面前,他跳起胡笳舞来,却旋转自如,“其疾如风”。唐玄宗见他如此肥胖,就问他的肚子里有什么,他诙谐地回答:“我的肚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对您的赤诚和忠心!”这样,唐玄宗被安禄山忽悠了,蒙蔽了。正当整个唐朝全都如痴如醉地享受盛世的歌舞升平时,危机轰然降临。

唐朝的整个朝廷以及整个军事行政系统猝不及防,上下一片慌乱。唐玄宗着急而又凄楚地问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在这危机的时刻,首先站立起来的“忠臣”,就是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时为平原太守,驻地在今天的山东德州。他联合哥哥颜杲卿共同起兵。颜杲卿时为常山太守,驻地在今天的河北正定。常山和平原都在安禄山的管辖之下,可见颜真卿兄弟起兵的艰难不易。

颜杲卿惨遭割舌解肢

南宋诗人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几个忠臣烈士,其中有“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张睢阳齿”是指张巡守睢阳,城破被执后,张巡骂敌不绝,敌人用刀搅其齿,至于死;“颜常山舌”指的是颜杲卿舌断仍喷血骂贼的壮烈事迹。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史思明领兵1万,日夜兼程,兵临常山城下。他想,只要颜杲卿投降,河北就会停止反抗,便派人送信,约他城下相谈,劝其投降。但颜杲卿却以历数安禄山、史思明叛国作乱、分裂江山之罪作回答。史思明见劝降无望就下令攻城。颜杲卿和守城军民一起日夜奋战,打退叛军数次进攻,城下叛军尸体累累,守城军民也伤亡惨重。直战到箭矢用尽,刀刃卷缺。在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正月初九常山城被攻破,颜杲卿受伤被俘。史思明以高官厚禄引诱颜杲卿投降,遭到严词拒绝。

颜杲卿誓不投降,史思明大怒,挥刀杀死了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和颜家30多口人,把颜杲卿等人押送洛阳。到洛阳后,安禄山大摆宴席,群贼相陪,接待颜杲卿,企图软化他。颜杲卿不为所动,既不吃也不喝,并大骂叛贼。安禄山被骂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疯狂地令刽子手割断了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用尽力气,把一口鲜血喷在安禄山脸上后,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死去,时年65岁。这一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同伴袁履谦,都被截去手脚,受到酷刑。

颜杲卿和袁履谦二人以一千多人马的微薄力量,从起兵到失败,总共不过十几天时间,但正是他们的有效抵御,拖慢了安禄山叛军的进军速度,使唐廷获得了调动军队的喘息机会。唐室不亡,这两个文臣出身的忠义之士功莫大焉。然而,颜杲卿的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因张通幽与王承业狼狈为奸,在杨国忠面前说颜杲卿被俘之后,与史思明争权,才被史思明给干掉了,并非是为国尽忠。杨国忠将此事告知唐玄宗后,玄宗居然深信不疑,致使忠良含冤。安史之乱后,颜真卿和颜泉明(颜杲卿的儿子)叔侄多次上书为颜杲卿伸冤,到玄宗的儿子肃宗时才最终弄明白事情的真相,肃宗下诏追表颜杲卿的功绩,追赠颜杲卿为太子太保,定谥号为忠节。

侄子被杀与《祭侄稿》

颜真卿起兵,发表了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且在一天之内募集了1万多士兵,由于他的号召力,黄河以北的反安禄山力量都纷纷靠近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集中了20万军队,颜真卿被推举为主帅。身在山东德州的颜真卿要与身在河北正定的哥哥颜杲卿互通信息,距离比较远,需要有专人联络,于是就选择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作为联络人。颜季明在复杂的形势下,来来往往骑马坐车,传递信息,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战争是惨烈的,安禄山攻下了颜杲卿所在地常山,杀害了颜季明。

两年后,颜真卿用自己的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为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祭侄稿》中,称颜季明是他们家的“香草和仙树”,说自己“思念之情摧绝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灵震颤”。由于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这是世界上难得的一件艺术作品,满篇的文字,都在长叹和哭泣,不仅体现了颜真卿书法家的傲然筋骨,也彰显了他忠心爱国的伟大人格。

76岁时被叛将所杀

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又过了一些年,谁也没想到,74岁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个使命,就是这个使命要了颜真卿的命。

安史之乱后,各地的军事集团即“藩镇”各自称王,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本来应该被严格控制,但在安史之乱的折腾中,很多藩镇全然失控,又因与叛军交过手而获得了扩张的理由和力量。这对唐王朝来说,构成了大患。其中,淮西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许昌)李希烈,非常明确地与另一支力量联合起来,准备跟唐王朝唱对台戏。当时的唐德宗认为李希烈带了个坏头,如果其他的藩镇也跟着效仿,那么唐王朝就会处处分裂,不像样子了。皇帝想来想去,觉得没有实力去打李希烈,能够做的只是劝诫和安抚。这个重任交给谁呢?在权臣卢杞的撺掇和建议下,皇帝选择了颜真卿,其理由是颜真卿是反对安禄山的第一号功臣,年龄那么大,又是文化名人,完全有资格居高临下教育李希烈,想必李希烈不会把他怎么样。但是皇帝的这一着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李希烈造反的态度很明确,劝诫恐无用;另外,颜真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大师,让他亲自出马去执行这样一个凶多吉少的使命,不是上策,况且从长安到许昌路途遥远,老人家的身体恐怕也折腾不起。然而,颜真卿自己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毅然决定前往。

对颜真卿的到来,李希烈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他先是厚礼相待,百般逢迎,希望颜真卿能做他的军师,与他一起谋反。颜真卿正颜厉色,非常愤怒地说:“我是唐朝的大臣,我来,就是要解决你这个问题的。”李希烈看软的不行,又企图把颜真卿镇住。但颜真卿根本不在乎这一套,反而把李希烈给镇住了。李希烈又开始耍流氓手段,下令把颜真卿推到烈火前烧死,好几次把颜真卿推到土坑前要活埋,颜真卿都面不改色,毫不屈服;最后把颜真卿软禁在一个庙里。颜真卿对身边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坟墓,我准备死在这里了。”

在李希烈的虎狼窝里,颜真卿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他不断劝诫李希烈,阻止其谋反。后来,朝廷在其他地方采取行动,杀了李希烈的弟弟,李希烈为了报复,缢死了颜真卿。朝廷为颜真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葬礼期间德宗皇帝5天不办公。

颜真卿遇难时已经是76岁高龄,他用生命又一次捍卫了大唐帝国的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政治灾难当中的文化人格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文/记者 贾若晨 图/记者 魏文慧

来源:京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