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效管理项目咨询服务中,经常有客户问到:这个主观标准怎么考核呢?没办法考。担心主观评价会引起被考核人的不满,导致考核难以实施。那么,到底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来进行绩效管理,更有效?
人们普遍认为:是客观的标准更有效。也一直努力用客观的标准替代主观的标准,力求可量化、精确、易操作、易达成共识等等。认为主观标准很难避免人的偏见、私心等人性的弱点,所以,结论似乎是:客观的标准总比主观的标准好。
客观标准还是主观标准更有效?
1、客观标准不能解决复杂情况下的目标考核
举例说明:考核“人才异动分析报告编制”,如果设置客观评价标准:编制1份人才异动分析报告,员工只要提交一份报告考核就是满分,这样报告的质量就失去的要求,因为分析报告的质量很难以客观,而且存在越客观,越容易钻空子的问题。
我们在咨询服务中,一般会针对:“人才异动分析报告的编制”制定主观标准:每季度编制,报告内容包含引进人才胜任力分析、离职原因分析、员工调动分析。
A:按期完成,关键原因突出、改进措施合理,得满分;
B:按期完成,关键原因及改进措施不全面,得80分;
C:按期完成,关键原因及改进措施不符合实际,得60分;
D:未按期完成,得0分
一旦把一些复杂指标项的考核标准设置为客观标准,用客观标准来管理复杂目标,必然会出现大量的空子被钻,使得员工实现或输出的成果并不是企业真正要实现的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2、客观标准适合结果性的财务业绩目标的考核
客观标准在运用在单一的财务业绩目标的评价时是有效的,比如销售收入、利润、回款率等目标的考核。原则上,这类评价结果的数据来源应该由第三方部门提供,确保客观、准确。
3、主观标准通过人的判断实现,具有可操作性。
复杂的现象、复杂的行为,不可能每一条都写在客观标准里,印成书面的文件,需要人来做综合的判断。关键是要明确判断的判断的标准。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的主观判断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比如:诺贝尔奖、体操跳水成绩都是通过主观标准来判断的。
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只有用对了才有效,主观标准在复杂的目标考核评价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绩效管理中一定要选对标准,否则,不仅不会引导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大家有好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给我留言
作者/编辑:合易咨询(heyeehr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