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陶制礼器——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是中原地区迄今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被称为“中华第一龙陶”。1980年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第3072号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通高9厘米,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腹深7.8厘米。盘口向外敞开,口沿斜折,胎呈褐色,器表为灰褐色。盘的外壁附有绳纹,唇沿及内壁上缘一周涂成朱红色,内壁以黑色磨光陶衣为地,盘内中心用朱红彩绘出一条蟠龙,龙的尾部已模糊不清。龙纹在盘的内壁和盘心作蟠曲状,头在外圈,身向内卷,尾在盘底中心。蟠龙尾抵于颌下,红鳞纹遍饰周身;豆状圆目,张巨口,利齿上下两排,长舌外伸,身体饱满而外张。该器是龙山文化中彩陶制品的代表,造型朴质,图案精美,颜色浓艳得体,光泽细腻。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上的蟠龙颈部上下对称绘出鳍或髭状物,与商周蟠龙的明显区别是无角也无爪。这同其蟠曲的形态一样,也是陶寺龙纹具有一定原始性的反映。从身、尾、目的形状和它口吐长信的特征看,很像蛇,但从方头、巨口、露齿看,又与鳄鱼接近。从而可以看出,陶寺蟠龙的形象,显然不仅仅是来源于一种动物的形象,而是集两种或两种以上动物的特征于一身。与商周青铜器上的蟠龙纹比较,其构图颇为接近,却略有不同,后者是头在盘底中心,身向外卷,尾在最外圈,在表现手法上更接近蛇类的自然习性。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的规格很高,是一种代表身份的特殊随葬品。蟠龙图像也似乎有特殊的含义,而非一般纹饰,有学者推测很可能是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如同后来商周铜器上的族徽样。可能当时的人们画赤龙于盘以殉祖先。他们崇拜赤龙图腾赤龙就是他们的祖先或祖先的化身。以赤龙即赤蛟、赤蛇等为祖先的华夏族人,就是帝尧陶唐氏。

该图案一方面反映了陶寺先民对龙的崇拜,另一方面陶寺龙盘只存在于高等级的大墓之中,应该是作为重要的礼器出现的。作为图腾族徽的蟠龙纹图案,表明陶寺已出现王权和国家的标志或实物象征。伴随着万物有灵的意识形态,这些多姓氏的民族开始建立自己的图腾作为民族共同的信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