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采诗人 编辑 | 春风 审核 | 小也

伴随着冬日的瑟瑟寒流,各地举办的“菊花节”纷纷落幕,精品菊、盆景菊、悬崖菊、造型菊等包括各色名菊在内的上百个品种,都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秋日回忆。

游赏其间,花香四溢,更有药香弥漫。赏菊宜秋,而饮菊并不拘泥于秋,因在中医人眼中,黄菊,白菊,野菊这些药用菊更是属于四季皆宜,驱燥凉润的珍宝。

初冬,万木肃杀,寒气渐重,伴随着晚秋弥留的凉燥,加之冬日供暖设备的广泛应用,立冬之后的燥意不减,天人相应,人们难免产生冬日里的“小烦恼”。

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甚者咽喉疼痛、燥痰难咳,燥邪袭表犯肺则易致风燥感冒,咳嗽咳痰,对于慢性咽炎的患者更是容易在此时反复或加重。

对于日常的养生保健或缓解不适症状时,何不在保温杯里泡菊花,以解冬燥之苦呢?

养生杯里泡菊花

菊花性微寒,味辛、甘、苦,归肺、肝经。2020版《中国药典》里将菊花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毫菊、滁菊、贡菊、杭菊和怀菊,其性状虽各有不同,但皆可疏风散热,平肝明目和清热解毒。

清代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言其专入阳分,在治疗因风邪入侵引起的眩晕以及酒毒所致的疔疮肿毒方面有良效。

该书还对黄白菊的功效进行明确区分:黄茶菊擅长明目祛风,疏散肝气,且可养血以滋润容颜,主治头晕目眩,专入血分;白茶菊可通调肺气,治疗咳嗽喘逆,清解三焦困郁之火,且可除肌热,主入气分。

由此可见,虽同属菊科,不同颜色、产地的品种各有专效,对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痈疡肿毒等不同的症状,可根据黄白菊的侧重专效辨而用之。

现在市面上的菊花大体分为黄、白菊两种。口感方面,白菊味道偏清冽,黄菊回味稍苦。黄菊强于疏风散热,可缓解风热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白菊胜在清肝明目,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双目干涩等症状。

相较而言,白菊的保健效果更佳,黄菊的药用价值更大,所以一般黄菊入药,白菊入茶。目前我国药用菊分布于长江以北产区,黄白菊又根据产地不同各自命名,且效有专长。

白菊

陶弘景有言:“白菊:主风眩。”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

毫菊与杭白菊、滁菊和贡菊合称我国四大名菊。滁菊是菊花中花瓣最紧密的一种,晶莹玉白的花瓣中点缀金黄璀璨的花蕊,因此素有“金心五瓣”之美誉。

相较于贡菊,其疏散风热的效果更强。贡菊,又称“黄山贡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而命名,其花朵莹莹雪白,蒂呈苍翠之色,因而冲泡良久,茶汤也泛着青绿色。

相较于滁菊而言,贡菊的寒性缓和一些,清肝明目、养肝养眼的作用更突出。杭菊花朵较大,可分为杭白菊和杭黄菊两种,杭白菊味道更甘美一些,其养生保健效果也备受推崇。杭菊清热利咽的效果较强,更擅长治疗因风热之邪所引起的咽喉肿痛。

胎菊

实为杭白菊在未完全盛开时采摘,经干燥加工而成。胎菊又称小胎皇、小白菊,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种,古时曾作贡品。

胎菊之茶汤,味纯正浓冽,蕴含花蜜之清甜。胎菊采摘于花蕾时期,将天地精华融于花苞,因而相较于其他菊花而言,其效专利长,味道浓郁,药效更强。

黄菊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说的就是这璀璨夺目的黄菊了。药用黄菊品种也相当丰富,代表性的有金丝黄菊、婺源菊、七月菊等,虽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但都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

尤擅长治疗热象明显的症状,随着电子产品的日渐普及和广泛应用,我们的眼睛也承受着很多负担,当出现了双目干涩,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等相关症状时,可用黄菊煎水洗涤双目,滋润双眼的同时更可清热降火,明目退翳。

野菊

野菊花于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其花朵较小较黄。因其生于山野之间,不经人工栽培,所以野菊花清热解毒的作用当属菊花中最强,可缓解疮痈肿毒,治疗牙痛、口臭都有良效。

《中国药典》称其有清热解毒,泻火平肝的功效。可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和头痛眩晕。

除了上述常见功效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提取物能提高机体内抗氧化能力,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还可增加快波睡眠,抑制大脑兴奋性,降低脑内维持觉醒功能以达到镇静催眠的疗效。

对于不同的症状,菊花也可与其他中药搭配作代茶饮:外感风热恶寒发热配桑叶、防风;眼睛干涩视物模糊配枸杞,决明子;咽喉肿痛声音嘶哑配连翘、薄荷;风热上袭眩晕头痛配白蒺藜、荆芥。

菊花虽然具有上述诸多功效,但因其性微寒,故适用于证属实热,体无虚寒的人服用,对于手脚发凉,能夏不能冬,属阳虚体质的人群慎服,或可搭配其他中药合服,但不宜常服。

因寒凉败胃,长期寒性药的刺激容易困厄脾阳,导致机体脾阳不足,从而助湿生痰,或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致脾胃衰弱,久而伤气耗血,伤及人体的正气。

对于阳虚体质的人,在服用菊花茶时可同时配伍白术、陈皮等健脾益气之品以固护脾胃,但要注意中病即止,过犹不及。

不仅如此,对于几乎所有的中药代茶饮,因其大多具有偏性,因而不能长期大量随意饮用。菊花茶虽好,可不要“贪杯”哦,适可而止,保持“中庸”才是良道。

好物:

近代各家名老中医的祖传秘方、师传方、民间验方的大成之作。五十年代收集,当时医界人士出于爱国热忱,为发扬中医精粹,献出了自己的绝技、家传秘方。这些处方,在临床应用中屡见奇效。点击下方小程序或阅读原文即刻购买!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中医药知识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原创投稿:cjcmmxinmeiti@126.com(邮箱)、chunfeng52566(微信);商务合作tcmrun(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