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1年的业绩预告的陆续面世,相关财务指标对不少公司是否终止上市带来重大影响。

可以说,退市新规对于部分公司尤其是*ST公司的影响正在步入发酵期。从目前披露情况来看,继通过债务豁免等方式剑指净资产转正运作之后,部分*ST公司又在出现营业收入“突击性破亿”以避免触碰退市新规红线的新手法。

如何扼守住这些公司突增营收的运作隘口,值得监管和市场关注。

*ST海创可以视为典型代表。在前三季度主营仅达700万元级别的情况下,该上市公司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称,营业收入增加到1.09亿元到1.23亿元,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业务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收入后的营业收入也达到1.05亿元到1.13亿元级别。

由于正好踏上营收过亿门槛,虽然*ST海创预计净利润依然亏损在-1.67亿元到-2.51亿元,但是也意味着,大概率不会触发到“营收+净利润”的退市组合指标。

随着注册制理念的不断深入,盈利已经不是衡量公司价值的唯一标准。2020年退市新规不再采用原来单一的净利润、营业收入指标,代之以“净利润+营业收入”的组合财务指标,这与新证券法发行股票“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有关要求高度契合。

而引入组合指标,从持续经营能力判断公司是否应当退市也更贴近国际成熟市场经验,有利于为“亚马逊式” 没有把收入转化成利润,而是用来投资未来、投资先进科技的质优公司护航。

不过从目前来看,仍然有缺乏前景主业、面临退市风险的部分公司在利用规则打擦边球。

根据记者梳理,从*ST公司去年前三季度财务指标来看,有近30家公司营收低于5000万元,其中近10家公司去年前9个月仅录得数百甚至数十万元营收。

按照逻辑推理,这些公司四季度仅仅三个月营收就超过此前九个月、进而带动实现破亿的概率并不大。在这些公司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公司遵循了这一财务逻辑,没有通过突增营收的方式避免触碰退市组合指标。

以*ST长动为例,该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收121万元,而公司最新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也仅为180万元至230万元;净资产也缩减到-7.5亿元至-11亿元规模。多项指标均触碰了退市红线。

此外,*ST明科、*ST中房等也属同类情况,由于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后,2021年度业绩将出现亏损的情况且营业收入低于人民币1亿元,公司股票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不过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公司给市场的预期是实现了初步“翻盘”。除了前述*ST海创外,还包括前三季度营收仅为700余万元的*ST中基、前三季度主营收入仅为1257万元的*ST天首等案例,都在第四季度突增营收,大概率站上了营业收入及扣除的亿元门槛。第四季度突击增收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收入大涨是否具有经营层面的可持续性等等问题,有待厘清。

这类“突击性”营收破亿并非没有风险。在2021年年报披露后,监管方面还可能视情况对某些公司及时提请启动现场检查等监管措施。倘若根据最终现场检查结果,相关公司扣除相关影响后,仍然触及终止上市情形,监管部门依然有望依法依规对公司做出终止上市的决定,并对公司及有关责任人予以纪律处分。从可以预见的效果来看,这一方面可以震慑上市公司的“突增式运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相关审计机构合法合规履行审计职责。

从目前来看,此类突击增收的运作已经受到监管注意。表征之一是,在春节前夕,一众突击营收破亿的公司业绩预告,都受到了监管关注或问询。相关标的需要向市场释疑在第四季度开始确认大额收入、以及四季度突增营收的原因及合理性,尤其是是否属于年底突击规避退市的情形。截至记者发稿,仍有部分公司未对问询函回复,也暂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在退市新规之下,原本今年批量*ST公司将迎来“最难保壳季”。但是从目前来看,虽然对于突击保壳不断堵漏,然而相关上市公司也在迅速不断进化出新的“金钟罩”保壳。从去年第四季度到年底,受到债务豁免的A股公司家数就超过10家,所披露的豁免金额超过百亿元,且大多数是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可撤销式豁免。这直接击破了债权债务关系的理性逻辑,背后直指规避净资产连续为负从而实现保壳。

营收突发性破亿,可以视为此前这种规避退市运作的并行版本。两种运作之所以出现先后顺序,原因在于去年底是净资产统计的截止日期,而今年2月前后则是业绩波动较大的公司发布业绩预告的时间之窗。

如今,以*ST公司为代表的不少壳公司,已经形成多元化的“避退”路径。但从目前披露情况来看,相关标的公司年审会计师出具公司有关退市风险警示情形消除预审计情况的专项说明依然未见,这说明相关风险依然悬在头顶。

无论是债务豁免还是突增营收,这些路径能否走通,有待监管把关,也有待上市公司在年报面世之际给出正式答案,更有待市场来检验这些公司的真正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