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曝光“土坑酸菜”事件以来,引发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普遍关注。据了解,在湖南省华容县等地,当地百姓利用酱缸生产酸菜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简易土坑冒充酱缸进行生产,让伪劣产品披上“古法工艺”的外衣牟取暴利。

记者在一些电商网站和直播平台上看到,这些产品大都打着“古法酿制”“祖传手艺”等旗号,有些产品的销售还很火爆。

一位食品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城市网记者,这些产品往往生产条件比较简陋,也没有相应的检测工具,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比如酿酒和酿醋过程中赤脚踩的情况,其实是相当不卫生的,很容易造成细菌超标。”这位工作人员说。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在接受中国城市网记者采访时说,长期以来,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古法工艺利用简单的条件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对于此类企业来说,‘土坑酸菜’事件可谓是为它们敲响了警钟,需要让它们重新对待生产安全问题,也提醒相关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将强化行业监管,食品安全领域不能存在真空地带。”黄庆华说。

“传统生产工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生产企业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让‘古法制造’符合现行标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永茂告诉中国城市网记者,“土坑酸菜”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处罚仍然比较轻,未来应该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的处罚力度。“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新零售业态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确保监管不会存在死角。”范永茂建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袁振龙在接受中国城市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习惯与法规、风味与安全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体系的关键,需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生产企业都将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行业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袁振龙建议。

记者:宋浩